投稿|网民为什么戒不掉“影视解说”?( 二 )


投稿|网民为什么戒不掉“影视解说”?
文章图片

总之当我们谈到“影视解说”这个词,其实很难找到合适的讨论语境,它的定义总是在玩具、生意、工具三者之间反复横跳,然后用“模棱两可”的姿态继续创造着难以被低估的影响力 。
上古传说:《第10放映室》要了解一个产业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去理清“它是怎么来的”,把这个“无数次被选择的过程”还原出来,很多现在看起来很模糊的问题就很容易得到答案了 。
而如果要从“前世今生”的角度去聊“影视解说”这个话题,那么很多人一定会把“启蒙者”的角色交给《第10放映室》 。毕竟从内容结构上来看,这档在2004年播出的“影视解说栏目”就已经拥有了当下“影视解说”的完整形态,全程采用的都是“旁白叙述故事梗概+节选电影片段+创作者个人观点点评”的模式 。
仅有的区别就是《第10放映室》(以下简称10放)保留了一定的“传统媒体余晖”,单期节目时间不仅长并且还有特定的主题,对观众的注意力和知识储备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而现在流行的“XX说电影”“X分钟看电影”则针对“碎片化阅读”进行了改良,丰富了片段内容的可看性,弱化了上下文之间联系的必要性 。
比如首期节目围绕“爱情”这一主题介绍了《简·爱》和《我的父亲母亲》,前者是“一个自尊女子对爱的定义”,后者则是“一部讲述中国老百姓自己的爱情故事”,两部分影评之间有着很明显的对比关系 。
投稿|网民为什么戒不掉“影视解说”?
文章图片

(90分钟的定位,在现在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也有很多数据支持《10放》和当下“影视解说”的传承关系 。比如“央视索福瑞”据称曾经对《10放》的收视群体进行过分析,发现观众年龄普遍在17岁-24岁之间,按照《10放》2013年停播的时间节点计算恰好对应着当下两大互联网核心用户群“85后”和“95后”,而这群被公认的深受互联网文化影响、有一定知识涵养并掌握足够创作技能的青年观众,他们迫切地需要更加专业与深层次的电影文化解读,也最有可能将所学的转化为生产力 。
知乎问题“为什么男性观众是《第10放映室》的主要收视群体?”下,网友@图灵Don提供的一份来源不可考、发布于2013年的调查数据,也给予了相似的结论,认为《10放》观众群体主要由20-29岁的人群组成,职业上以学生、IT行业为主 。
投稿|网民为什么戒不掉“影视解说”?
文章图片

但是平心而论,《10放》不可能有短视频时代的传承者,因为《10放》最为人铭记的精神内核从来不是“带大家快速精简地看电影” 。
《10放》赢得更多讨论度,出圈成为人们口中的宝藏节目,其实是2008年之后的事,靠的也不是每周播出的常规节目,而是拉通盘点当年新上映电影的年度策划《恭贺》系列 。
这一系列不再严格按照此前“兼顾娱乐性与学术性,注意力和落脚点放在电影文化本身”的设定,栏目组大胆地借鉴了商业电影的叙事结构——即完整而清晰的叙事结构与精心设计的戏剧冲突,使节目在确保完整展示“电影原作基本框架”的同时,把“影评”延展成为了一种“和普通观众对话”的场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