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电影幕后,“声”入人心( 二 )
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电影声音做的其实很多 。在参与影片的前期工作时,李丹枫会先阅读剧本,跟导演等主创交流,确定声音设计的概念和方向;再和录音师沟通录音的方案,什么声音在这个片子里面是重要的?拍摄地的环境、气候是怎样的?录到的东西是不是真实到位的?这些沟通,会成为后期工作的重要依据,因为后期的声音设计一旦没有现实基础,天马行空的创造力也会变得不太可信 。
“在(电影声音)后期阶段,我更多的是修复和改变 。”李丹枫说 。修台词是修复的一种,如果前期台词或者配音不够好,会需要后期花时间来做修复,把基础的东西修复好了,才有机会进行再创作,“声音设计在每个环节里的重点是不一样的,前期概念的设计很重要,拍摄过程中则需要更多的敏感,抓住可能稍纵即逝的声音,后期是修复和再造 。”
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组成了电影声音工作 。在国内,电影的声音指导在这三个环节里全程参与,但在欧洲,电影声音会由录音、声音剪辑和混音三个人(团队)分别完成 。李丹枫认为,国内这种工作方式的优势在于,从头到尾是一个团队完成,避免了前期和后期不同团队之间因没有充分沟通而产生的分歧 。
这一点,某种程度上也契合了李丹枫对电影的理解:“电影并不是某个工种去辅助另一个工种,而是文学、画面、声音、表演、音乐等等,所有一切共同组合出来的东西 。”
会长大的声音李丹枫小时候学了八年的小号,后来决定去法国学作曲,在法国时他看了很多电影,贾樟柯的《小武》、阿巴斯的《随风而逝》和贾木许的《不法之徒》等等,“好像忽然一下特别喜欢电影了” 。
“在法国这样电影工业相对稳定的环境里面,年轻人的机会特别少,新想法和热情会在漫长的时间里被消磨掉,相比之下国内的机会更会多 。”在这样的判断下,李丹枫选择回国做电影 。
2006年,他和法国导演丹米阳、剪辑师马修一起回国拍摄了有关贾樟柯导演的纪录片《小贾回家》,这是李丹枫回忆起职业生涯时捕捉到的第一个关键节点 。这段经历之所以重要,一是因为他很喜欢贾樟柯,能和喜欢的导演一起拍电影会让他觉得兴奋 。
文章图片
左一丹米阳,中马修,右一李丹枫
“在从事任何一个行业或者做任何一件事情时,都需要一些东西来激励你,如果经过一段时间你没有兴奋点、没有激励你的点你很容易放弃 。”对李丹枫来说,做《小贾回家》,就是年轻时激励自己的兴奋点 。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当时的丹米阳、马修和李丹枫一样,都是电影新人,大家一起从无到有地做电影,互相启发、陪伴成长,现如今,丹米阳的作品在国际电影节崭露头角,马修也成了著名的剪辑师 。“可能十年、二十年过去,大家都长大了,还在一起做电影,这是我觉得特别美好的一件事 。”李丹枫说 。
文章图片
第55届金马奖颁奖典礼 左一司中林,右一李丹枫
十几年间,李丹枫也从一个电影新人,成长为知名电影声音指导 。做的电影越多,他就越希望避免一味地重复 。“一些非常常见的戏,比如打斗,或者一场情绪很饱满的、内心活动外化的戏,我们是不是可以进行一些革新?”李丹枫想要在经验积累带来的熟练之外做更多尝试,尽量避免雷同 。
推荐阅读
- 投稿|当代「镖局」的商业困境
- 投稿|长沙新消费品牌们遭遇大裁员、闭店潮
- 投稿|谁在用“你的性格”赚钱?
- 投稿|助播越火,薇娅雪梨越躲
- 投稿|县城折戟,海底捞“捞不动”?
- 投稿|谁在管理京东?
- 投稿|不再杀时间,才是新茶饮和海底捞的致命问题
- 投稿|蜜雪冰城开了一家“印钞厂” ?
- 投稿|抖音“送快递”,抄菜鸟or学京东?
- 投稿|对话宋佳:国产职场剧不谈“爱情”,《盛装》下了盘怎样的大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