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车企要失望了,氢能源的终局不在车( 三 )


高压气氢运输,单次载量的确不高,40吨重的长管拖车大约只能运输400kg的氢气 。而主流的氢能源客车,搭载的都是35兆帕氢气储氢瓶 。1兆帕约等于10kg,这样一换算,卡脖子的不是产氢,更像是运氢 。
刚过去的2021年12月3日,国家工信部发布的《“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已经提出,要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加快氢能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氢能多元利用 。进一步说,在已发布规划的13个省份中,至2025年共规划加氢站1800座,产业规模近万亿,燃料电池车共八万辆 。显然,这也会反过来推动运氢技术的发展 。
对比政策可以驱动解决的氢气制备和运输问题,氢燃料电池的“内在不足”,其实更值得关注 。让我们回到车用氢燃料电池的结构:它是基于氢气和氧气/其他氧化剂进行氧化还原反应而制作的发电装置 。这个氧化剂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就是铂金一类的贵金属 。
一如其名,铂金的单价不低,甚至比黄金还高,这在无形中拉高了氢燃料电池成本 。同时,我国暂时只有大连化物所、贵研铂业、武汉喜马拉雅等企业小规模生产贵金属催化剂,意味着国内暂时还是没有足够的产能应付大规模使用氢燃料电池,并且使用成本也不会低 。
贵金属催化剂不仅少,而且还会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有所损耗,催化剂载体和电池内其他物质也会被催化剂腐蚀 。从目前的市场收益来说,想要回收氢能源电池里的贵金属催化剂?这事儿比回收动力电池还亏本和吃力 。
既然知道问题出在贵金属催化剂上,那么能不能以“寻求替代品”的方式来轻松解决?我们在撰稿的时候咨询了氢能源的相关行业人士,得到的答复是“如果真有这种玩意儿,其影响力并不亚于一次工业革命” 。
前景如此美好,技术却不能解决,只能发挥“钞能力”帮帮忙了 。据悉,国内企业正打算通过收购海外龙头企业、与国际顶尖团队合作研发等方式实现技术追赶 。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2035年我国氢燃料电池系统的生产成本将降至800元/kW,为当前的五分之一,2050年进一步降至300元/kW 。目标是2035年,氢燃料电池汽车成本将具有与内燃机汽车同等的竞争力并基本接近国外先进水平 。
路虽难行,仍披荆前往,是现在我国乃至全世界对氢燃料电池发展和应用的缩影 。从制氢运氢到氢燃料电池的制备,国家和企业携手合作,拼了命降低成本完善产业,只是为了把动力电池换成氢燃料电池吗?
04 氢燃料电池不是终点2021年8月11日,工信部对“鼓励发展零碳排放氢能发动机的建议”进行答复,提出氢气发动机是氢能在汽车上应用的重要技术路线之一,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制定氢能发展战略,研究推动将氢气内燃机纳入其中予以支持 。
将这条新闻结合《“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里“推动氢能多元利用”这句话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推断:氢能源的使用方式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把氢能源用起来,氢能汽车其实其中的一环,并非全部 。
在“碳中和”、“碳达标”、“保护生态环境”的全球大趋势下,汽车耗能必然要从传统的化石燃料,转入污染更低的新能源 。搭载动力电池的新能源汽车被消费者接受,算是开了个好头 。然而动力电池充能和工作过程中造成的损耗,增加的碳排放量,还是需要时间解决 。
一边优化现有动力电池的制造、使用和回收,一边探索新能源的多元化使用,这已经不是车企们为了卖车才去做的事情 。不夸张地说,无论车企还是国家,谁在氢能应用上先拔头筹,花样玩得多且玩得好,谁将更有机会主导未来出行方式的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