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DNA to Face,会是寻人缉凶的一颗“银弹”吗?( 二 )


文章图片

(Parabon使用DNA来重建人脸 , 这名嫌疑人后来被确认是1987年的谋杀案件)
首先 , 通过分析遗传变异点位SNP , 确定身体和面部特征 。这些点位差异 , 往往会影响人体相关的一系列信息 , 比如眼睛颜色 , 头发颜色 , 年龄 , 性别 , 身高 , 遗传病等 。因此 , 通过比对SNP可以得到一个人的容貌特征数据样本 。
【投稿|DNA to Face,会是寻人缉凶的一颗“银弹”吗?】投稿|DNA to Face,会是寻人缉凶的一颗“银弹”吗?
文章图片

然后 , 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和深度生成模型 , 提取与身体特征相关的信息 , 创建面部图像 。为了保证科学性 , 每个特征往往会用准确率百分比的形式呈现 。比如 , 对方可能有88.6%的概率 , 是一个白人男性 , 88.3%的概率有褐色的眼睛 , 有雀斑的概率则只有22% 。
此外 , 即使案件已经发生多年 , DNA表型也可以与AI面部识别技术相结合 , 生成对方随着时间流逝后的长相 , 或者还原儿童时的长相 。如果一个孩子失踪几年了 , 那么从孩子的梳子上取下的一缕头发 , 可以用来创建一组年龄进展图像 。
投稿|DNA to Face,会是寻人缉凶的一颗“银弹”吗?
文章图片

DNA 研究公司Parabon的生物信息学总监Ellen McRae Greytak就曾分享过 , 该公司在过去七年中帮助解决了200多起案件 。
2015年 , 哥伦比亚警方就通过现场收集的DNA , 生成嫌疑人图像 , 逮捕了一名男子 , 最终破获了一个四年来毫无进展的凶杀案 。
DNA表型的3D图像显示 , 凶手应该是一个非洲阿尔及利亚的男性 , 有着橄榄色的皮肤 , 绿色的眼睛 , 丰满的嘴唇 , 很少或没有雀斑 。
  
基于DNA来生成的图像 , 可以与其他调查信息一起 , 生成寻人或通缉海报 , 无疑会让进展事半功倍 。
不是银弹 , 却是尖刀但在普通人眼中 , 这个技术好像有点用 , 又好像没啥用 。
因为 , 目前DNA技术还无法准确预测多种面貌特征 。脸部的形状是由数以千计的基因决定的 , 某一处单个特征的标记都可能影响整个面部表现 , 让脸型从男性化变得女性化 , 这种模糊性就给后续追查带来挑战 。
另外 , DNA表型只能反映基因遗传特征 , 不能显示出与后天成长环境的相互作用 。比如染发、断鼻、掉牙等情况 , 都可能改变嫌疑人外表 , 却无法反映在DNA中 。所以仅凭DNA就不可能预测一个人精准的样子 。
还有 , 大家都知道深度学习模型依赖于大规模的数据集训练 , 而目前许多面部识别系统的数据集中 , 不同种族的面部数据并不均衡 , 这就会导致对不同群体的识别准确度大不相同 , 算法准确率低的群体可能很容易被误判和定罪 , 带来新的不公平 。
比如在2019年基于Hapmap数据集展开的一项DNA表型研究中 , GLOBAL队列(全球样本)的表现就不如EURO队列(欧洲样本)好 , 原因之一 , 就是欧洲人在基因组方面的数据规模更大 , 因此模型的识别效果更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