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DNA to Face,会是寻人缉凶的一颗“银弹”吗?( 三 )


投稿|DNA to Face,会是寻人缉凶的一颗“银弹”吗?
文章图片

而且无论我们走到哪里 , 都会留下自己的DNA痕迹 , 比如地铁上留下的一缕头发 , 或是咖啡馆中玻璃杯上沾到的唾液……当DNA样本的易得性 , 遇上市场化服务和大规模数据库的应用 , 这项技术也就产生巨大的隐私风险 。
2013 年 , 纽约艺术家杜威-哈格堡(Heather Dewey Hagborg)启动了一个艺术项目“陌生人视角景(Stranger Visions)” , 从公共场所收集的遗传物质制作肖像雕塑 。比如 , 从一根掉落的烟头里 , DNA显示吸烟者是一个东欧血统的男性 , 眼睛是棕色的 。
投稿|DNA to Face,会是寻人缉凶的一颗“银弹”吗?
文章图片

(2013年1月6日中午12点15分 , 杜威-哈格堡在纽约收集了一个烟头)
她将这些参数输入到算法模型中 , 创建出人脸的3D模型 , 并用3D打印出雕塑 。
投稿|DNA to Face,会是寻人缉凶的一颗“银弹”吗?
文章图片

不难想象 , 如果这项技术开始规模化应用 , 而DNA样本又无处不在 , 那么很可能你的所有行程、做了什么 , 都会被扒个底儿掉 。
而这一天 , 已经到来了 。目前 , 很多海外生物机构和科技企业会提供类似的服务 , 比如Greytak、Parabon、Corsight等 , Human Longevity早在 2017 年就曾使用 DNA 重建面部照片 。哥伦比亚警方正是通过Parabon NanoLabs公司开发的程序Snapshot , 创建出了嫌疑人的形象 。
还有一些简单易用的面部DNA测试应用 , 可以在网上免费下载 , 帮人们判断血统、确定亲子关系、寻找亲人 。应用程序Face IT DNA , 就号称可以通过60多个面部点匹配 , 来帮助用户确认关系 , 只需要进行人脸识别扫描 , 匹配准确率高达92% 。
仅仅人脸识别当然达不到这样高的精度 , 而且很可能导致你的敏感个人信息泄露 。
投稿|DNA to Face,会是寻人缉凶的一颗“银弹”吗?
文章图片

一些公开的DNA数据库也已经建立 。GEDMatch就是一个可以免费使用的DNA测试数据库 , 但用户把自己的DNA档案上传到GEDMatch等网站比对之后 , 相关信息也被美国警方拿到 , 然后抓捕了一位嫌疑人用户 。这种运用不合理手段获取个人因素数据的行为 , 也引发了大量的反对 , 要求GEDMatch限制对平台数据的访问 。
面对这些DNA表型存在的现实问题 , 生物学家和工程师Yves Moreau认为 , 它就像一把刀——人们低估了它能有多锋利 。
在向犯罪分子重磅出击的时候 , 也可能先割伤普通人 。
瑕不掩瑜 , 必不可少既然DNA表型目前还有很多挑战和不足之处 , 那还有研究的必要吗?至少目前来说 , 作为一种新型的DNA技术 , 是各国不可回避的领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