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知乎快跑( 三 )


相比于一般知识性内容,好故事更容易获得物质回馈 。
据界面2020年12月的一份报道,知乎亲历故事大赛第一季共收到7749篇投稿创作,当时共有193篇作品与知乎签约,其中44篇作品已开发成盐选专栏并上线,6篇作品已进入图书及影视版权开发阶段 。
第一季的获奖者北邙是一名狱警,其作品拿下了二等奖,之后受知乎编辑邀请,开始在知乎更新付费盐选专栏《狱警故事1》,而这一故事专栏为他带去了超过60万元收益 。
“亲历故事”大赛让知乎的内容创作者尝到了甜头,也丰富了知乎的内容,可以说是双赢 。此后至今,知乎又连续举办两季赛事 。
知乎发展十余年,“编故事”对知乎的意义发生变化 。它衍生于“谢邀,人在美国,刚下飞机”这类对知乎的调侃,成就于知乎对内容生态的多元拓展 。编故事开始体现出对平台更现实的价值 。
知识无价,娱乐有理一直以来,知乎活跃用户中的精英密度让外界印象深刻,但精英更容易分辨广告营销内容,不会轻易被这类内容打动 。广告主不能从这类人群赚钱,知乎商业价值就上不去 。所以知乎扩张是必然选择 。
想从精英手中赚钱,难 。想通过知识变现规模化收入,也难 。而靠“编故事”变现,要容易得多 。
从知识付费角度来看,2016年是知识付费元年,当时有四大相关产品:喜马拉雅、知乎、得到、分答 。其中得到和分答(之后更名为“在行”)最聚焦于有用的知识和经验 。如今,分答已经没落,从大众眼中消失;得到虽然逐渐壮大,但用户与营收规模远无法与另外两家相比 。
2021年上半年,得到总营收4.39亿元,月活跃用户约340万 。同期,知乎实现营收11.17亿元,月活跃用户达到9430万;喜马拉雅实现营收25.14亿元,月活跃用户达到2.62亿 。
喜马拉雅的数据比知乎更好看,但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一音频平台曾被认为知识付费的成功代表,但实际泛娱乐化内容是其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声书、广播剧、爆款小说和热播剧集的有声化内容,都是喜马拉雅内容生态的重要构成 。
后来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则更直观地印证了泛娱乐内容的价值 。
快手最初引起媒体广泛关注是在2016年,当时一篇以“残酷底层物语”为主题的稿子让看惯了“五环内”风景的网友们震惊:有人自虐吃蠕虫,有人鞭炮炸裤裆,就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
这类低俗、粗糙的视频当然不能反映真实的乡村景况,但就快手发展而言,正因为它早早关注到主流互联网平台忽视的庞大群体,提供了当时“非主流”的新鲜内容,才能悄然壮大 。而时至今日,即便快手几经质疑,其市值也相当于知乎的数十倍 。
后来者抖音则更凶猛 。抖音倒不是从五环外起家,不过在一般认知中,抖音与知识和精英群体的关系都不近,最主流的内容总是跟美颜滤镜小姐姐有关 。而且抖音以个性化推荐算法闻名,用户想看什么就能推送什么 。它成为一部赚钱机器,根本上在于就在于提供了最广大群体最乐意看的内容 。
说到底,知乎的问题在于知识内容的吸引力不足,知识社区相对其他泛娱乐平台更难变现 。而赚不到钱,就活不下去 。
毫无疑问,知识、经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关于文艺的精彩见解,都是高价值内容,都很有用,但对最广泛人群来说,大家需要的并不是“有用”,而是娱乐和有趣 。
一位2019年开始使用知乎的网友向市界提到,她早先使用知乎是为了查询留学方案,但直到前阵子在知乎看小说,发现读到后边的关键部分,提示以下为会员内容,才第一次给知乎充钱买会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