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性格测试,疯狂收割年轻人的生意

投稿|性格测试,疯狂收割年轻人的生意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文化产业评论,作者 | 周思艺(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三川汇文旅体研究院研究员),编辑 | 半岛
Infp、estj、intj、esfp……
投稿|性格测试,疯狂收割年轻人的生意
文章图片

或许你还不理解它们的涵义,但千万别小瞧这几串字母,它们背后蕴藏着20亿美元的市场 。
这些符号皆出自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是世界上最为流行的性格测试,每年有超过200万人参与 。
而除了MBTI,市面上还有两千多种性格测试,较为出名的如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九型人格测试、大五人格测试、DISC性格测试……杂七杂八的如暗黑人格魅力值测试、ABO性别测试、社交冷淡指数测试、哈利波特分院测试…… 
那么,性格测试的产业版图和玩法特点是怎样的?为什么“性格”也能成为消费品,背后映射着哪些需求?在诸多性格测试中,MBTI为何能独领风骚?
从to B到to C,性格测试的产业版图性格测试的鼻祖被称为Woodworth量表(WPDS),首次使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军队试图预测和评估哪些士兵容易遭受“炮弹休克”(形容受战争影响之人的各种临床表现,如痉挛、颤抖以及噩梦等),以此来针对性地筛选和训练士兵 。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需求的深化和心理学性格研究的推广,MBTI、九型人格、大五人格等性格测试在政府组织和著名高校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并逐步被世界五百强企业广泛接受和认可,成为人才筛选和优化的评估工具 。Facebook、谷歌、Coca cola、腾讯、华为等企业都会在招聘和培训过程中使用性格测试工作,甚至开发个性化的性格评估系统 。 
因此,性格测试的商业模式一开始便是偏向于B端的,是为了满足决策者和管理者寻找文化契合者、提升人力资源效率、培养激励优秀人才的需求 。时至今日,仍然有无数组织采用这些性格测试工具来建设团队 。
那么,性格测试又是如何走向C端,成为个性化消费的呢?它有哪些商业化的场景?
性格测试最核心的两个功能,其一是人力资源技术,其二是自我发现的工具 。而第二项功能在进入世俗化的领域后则产生了更多变量和新奇玩法 。最为普遍的就是五花八门的性格测试信息,渗透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花枝招展地寻觅它们的潜在用户 。
或许是抖音给你推送的心理平台的测试广告,“测测你的抑郁有多深?”“什么样的异性更适合你?”“你的性格,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测测你是哪方面的隐形天才?”,点进去每项测试价格从9.9到几十元不等 。 投稿|性格测试,疯狂收割年轻人的生意
文章图片

或许是微信上的塔罗人格测试、人生卡牌测试、星座测试……有的需要关注公众号免费获取结果,有的则需要扫码付费 。
或许是B站上火热的互动视频,测试“你的ABO信息素味道?”“你的犯罪智商有多高?”“你的命定恋人是哪种类型?”,这些测试无需花费,但是却为up创造了源源不断的播放量和流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