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医保定价博弈:国产手术机器人站上紧要关口( 五 )
文章图片
纵观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格局,史赛克是第一个打开中国市场的厂商 。早在2014年11月,其骨科机器人产品Mako就获NMPA(国家药监局)批准在国内上市,后续又推出两款迭代产品上市 。
此外,外资厂商美敦力、捷迈,以及国内厂商天智航,产品在2019年陆续获批,此后便进入了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产品上市潮 。2020年以来,6款国产产品先后上市,未来3年内,还有十余款产品正在排队“拿证” 。
文章图片
一个月前,其中2022年初刚刚上市的一款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在SCI权威期刊《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nslation》(影响因子5.191)发表了研究成果 。
一项纳入150例患者(约1:1分组)的前瞻性、多中心、分层区组随机、单盲、盲态评估、平行对照、非劣效检验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手术机器人辅助可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截骨精度和下肢力线纠正率,机器人手术纠正成功率为81.2%,而对照组传统手术为63.5%,呈现近20%的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
全膝关节置换术,在骨科手术中难度较高、更加精细 。而下肢力线是影响手术成败的关键,医学上存在公式——“正确的下肢=更好的手术效果+假体稳定性+更长的假体使用寿命” 。
换句话说,膝关节手术机器人辅助,意味着更小的创伤和出血、更短的住院时间,更快的术后功能恢复,以及更长久的假体使用和更低的翻修风险 。
因此,如果长期角度分析,膝关节手术机器人的卫生经济学价值则更加明显 。
文章图片
“今天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就像30年前的腹腔镜,或许医生们用起来还不是那么称手,或许其技术仍需继续迭代,但其也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未来可期,并且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李今谈到 。
北京大学医学部卫生政策与技术评估中心研究员陶立波认为,“对立双方”从不同立场出发,医保要控费、减轻患者负担,临床专家和行业从业者则希望产业得到支持,其观点都有一定合理性 。
陶立波分析谈到,临床专家希望能用最好的技术为患者提供服务,呼吁手术机器人纳入国家医保的覆盖范围,很好理解 。如果前沿的技术,没有国家物价和医保部门对其进行价格的规范和报销,患者自费负担会很大,在临床也不宜推广 。
“但也应考虑到,如果报销定价过低,难以覆盖厂商在研发、生产、配送和维保服务等一系列环节的成本,医生、患者包括行业协会等各方都会担心,最终厂商不愿意继续投入研发和服务,或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降低了,将会影响到临床和患者 。”陶立波说 。
从近年来频繁出台的相关政策来看,政府并非不认可手术机器人的价值和发展前景 。
《财健道》不完全统计发现,自2012年以来,上至国务院,中到科技部、工信部等部委,下到北京市医保局等等各部委层面,先后有15项重要政策提及“手术机器人发展应用” 。
推荐阅读
- 投稿|国产手机厂商们想吃下“消费降级”的红利?
- 投稿|硅光技术即将爆发
- 投稿|社交电商式微,农业能成为拼多多第二增长曲线吗?
- 投稿|拼多多告别青春期
- 投稿|中创新航上市在即:1.88亿专利侵权案“旧伤”是否会复发?
- 投稿|大厂员工带宠物上班之后
- 投稿|热歌《孤勇者》长期霸榜,它都带来了哪些启示?
- 投稿|一娃一屋,管家伴读,高档酒店「网课房」谁去住?
- 投稿|《英雄联盟电竞经理》:玩梗可以,玩法就算了
- 投稿|超级猩猩涨价、Keepland降价,但健身团课用户们不只追求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