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真伪裂缝之间,「夹心饼干式」科普如何掌握「收割」密码?( 二 )


以抖音为例,2021抖音泛知识内容数据报告显示:泛知识内容播放量年同比增长74%,占平台总播放量20%;每5个播放里有1个是泛知识内容;泛知识直播超100万场 。其中,科普类视频占据泛知识内容品类播放量的榜三 。
在众多科普工作者的努力之下,许多过去的“冷知识”已经成为了公共知识,但这也不妨碍投机分子新酒装旧瓶,让科普以谣言的变体形式出现在网络空间卖货收割,混淆视听 。
不过,对投机分子的打击也随之而来 。2021年底,以抖音电商出台的《电商创作者管理总则》和《电商内容创作规范》为依据,平台相继处罚了违规创作者97.1w,1.1w人被永久关闭电商权限,超152w条低质短视频及8w个低质直播间被打压 。这其中,就不乏大量传播谣言的医疗类“科普”博主,卖保健品和养生仪的“假医生” 。
为何数量众多的夹心饼干式科普在这样的处罚警示下,仍然大有生存空间?区别于“一眼想报警”的伪科普,“夹心式”科普瞄准的不止是迷信、轻信的老年人,还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正在“中招”,这是由于在“原创文稿团队”的助力下,这类杂学科普账号,不越雷池一步,从未踩到过平台的红线 。
从话题内容来看,这类杂学科普账号倾向于覆盖多种话题,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辐射人群广,但专业性并不高 。例如在抖音、小红书平台累计粉丝数超过七百万的某短视频科普博主【xxx说经济】,他的科普主题小到如何唱歌不跑调、怎样帮女友抓娃娃,大到创业、理财、房产、元宇宙等 。
其他同类型的短视频账号例如【xxx教育】、【xxx所长】、【营养师xxx】也不例外;话题选择的宗旨有二,要么热度足够高,要么能够让受众感受到账号内容与自己贴近,说的内容基本不会违背科学事实或者客观原理,但也只是蜻蜓点水,或者干脆为废话文学,没有道出什么真正“价值” 。
从展示形式来看,这些短视频常常由真人出镜解说,出镜的解说人看起来符合某种职业形象或身份,在一个固定的场景出镜;男性往往要符合大众心中“博学、严肃、可靠”的形象,女性则是需要“聪慧、亲和且漂亮”,给受众建立起“可信”的刻板初印象 。
有了“面对面真人解说”的形式,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后,推荐信息流中“萍水相逢”的迷茫者,也许就能被吸引、甚至升级成粉丝 。而建立一个真人形象IP宣讲只是第一步,文案套路也要更具诱导性,比如根据受众心理制定好的固定话术模板 。
话术模板的宗旨首先是大肆渲染受众恐惧和焦虑的情绪,其次是让受众感受到焦虑能够被化解 。例如某些账号的视频标题:“几个让你越来越丑的习惯”“没钱更不要买公寓”“独生子女要慌了”……
不难发现,颜值焦虑、住房压力、养老政策等话题,是年轻受众普遍的焦虑,而这些有焦虑暗示的标题,对应的“化解方式”正好是账号能够提供的:售卖美容护肤产品、房产中介、医疗养老咨询等 。
不过,光有标题制造焦虑,还不足以构成受众“病急乱投医”的信任感,因此视频内容的逻辑套路也就开始施展拳脚了 。
视频的内容往往抛开整体谈局部,直接给社会现象下定义 。解说时适时抛出一个反问句,否定你的原有观念,然后科普知识,利用滑坡谬误论证“如果你做a行为,很有可能会产生b后果”,再举一些可信的案例进行佐证 。
这些内容里单拎出来的理论和观点都可以自圆其说,但将不可证明或不可证伪的事情大嚼特嚼,是为了不停地暗示用户——“相信我”就对了 。无论是励志的鸡汤、渲染的焦虑,真实的案例,还是看似高大上的专业知识,从用户第一次点进橱窗链接、第一次0元预约试听课开始,收割策略就开始见效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