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真伪裂缝之间,「夹心饼干式」科普如何掌握「收割」密码?( 四 )
传播知识从来不是这些玩家的真正使命,而内容生产只是商业分工中的一环,它同样需要压缩成本和提升效率 。在各种招聘软件上可以看到上述自媒体公司或MCN机构的岗位招聘,从90-150元/天的兼职撰稿、5-6k的文案编辑、到13-26k的理财新媒体主编,实际工作性质却相差无几 。
文章图片
公司或者机构作为“利益至上”的商业主体,以流量为导向,因此旗下的账号也是流水线的商品,对那些创作者而言,爆款,即意味着内容的质量;变现,即意味着内容的成功 。
视频质量看似越高,观点看似越客观,越是为了能将“货物”或者“服务”卖出 。
在泛知识内容产业链的下游,是短视频、社交、直播、新闻资讯等平台 。下游不同类型的平台有不同调性,因此有着各自不同的优势:短视频平台用户市场覆盖率高,电商平台的用户购买转化率高,社交平台则利于粉丝沉淀 。
“夹心饼干”的生产者们善于钻研平台的不同推荐法则,“争取那些摇摆的人” 。
《2021小红书活跃用户画像趋势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小红书活跃用户的性别分布情况为女性用户占比90.41%;消费用户中女性占比68.63%,平台年轻女性居多、图文形式占主导 。小红书充满了“美好生活”的滤镜,因此精致的图文展示需要格外注意细节感与高级感,视频封面也要营造中产氛围,似乎“美好唾手可得” 。
如果说在小红书上时常上演的是美貌和财富唾手可得,那么其他的短视频平台也有对应的“流量密码”,甚至更加容易掌握,平台的算法规则、用户画像、用户时长,在幕后玩家的眼中,都与“变现”挂钩 。
为了赢下更多的筹码,就要进一步迎合属于新时代的“知识饥渴症”,并让内容生产进一步讨好平台的受众 。用户想听某种声音,会被哪些话术吸引,那就翻来覆去贩卖同一种文本,反刍再反刍,或者干脆利用无知散播恐惧和焦虑,夸大其词 。
总之,要用夹在真伪裂缝之间的话术占领传播视野,让他们主动走进“陷阱” 。
03、谁在为夹心饼干买单? “你赚不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在这样的人间清醒言论下,“提升认知”成为了新的收割方式 。无害,但也无用 。
抖音2021泛知识付费数据显示,2021年泛知识付费用户年龄集中在18-40岁之间,尤其以31-40岁区间的人数占比最高;其次是18-25岁 。该付费人群,正是互联网消费的主力军,并且范围还在逐步扩大 。
尽管和那些反科学、伪科学的内容相比起来,夹心饼干式科普“温和”很多,但从一开始,这些机构就瞄准了用户对象,和他们的钱包,比如那些一心想“搞钱”的年轻人,但机构也只是想搞他们的钱 。
这些“夹心饼干式科普”利用了年轻人的成长动机,将知识扭曲为产品的附庸,只负责塑造一个自圆其说的幻境,总有让人自甘掏学费的地方 。带货、卖课无可厚非,但以科普、教育名义包装起来的杂学速成,无疑是在蚕食人的判断力 。
“不听则已,一听上头,长期听下来,一天不听难受 。”某待业在家的毕业生这样形容自己沉浸创业科普短视频的状态,买了课程后他称,“好像学了些东西,又好像什么也没学到,比大学网课更水 。明明知道很水,不可能听了‘大佬’的课就能创业成功,但有时候让我有了信心 。”
推荐阅读
- 投稿|湖南大本营彻底失守,十荟团正在“消失”
- 投稿|微博预摘牌,中概股情绪稳定
- 投稿|疫情反复之下,华住的业绩扛住了考验?
- 投稿|业绩回暖背后,华润啤酒高端战略路线道阻且艰
- 投稿|潘秋生可以带领上海家化重回巅峰吗?
- 投稿|定位农产品会是拼多多的“转型损耗”吗?
- 投稿|中国平安被低估了吗?
- 投稿|笑不出来的“娃哈哈奶茶”们
- 投稿|王小卤到底是“凤”还是“鸡”?
- 投稿|黄其森,“豪宅教父”迷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