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真伪裂缝之间,「夹心饼干式」科普如何掌握「收割」密码?( 五 )


而促使他下单买课的缘由竟然是“销售小姐姐和我是老乡 。”接着他又反应过来,电话号码是会显示归属地的,而且对方先向他确认过家乡地址 。
另一财商课程用户表示,“如何培养理财思维”“让你有钱的8条思维”“手把手教你定投基金”等等,这些视频内容对于金融小白来说,或许都看似“专业”,但其实说了等于没说,也经不起推敲 。“进群之后看到别的群友咨询分红险的事,正好有这方面经验就帮忙回答了一下,结果立刻被踢出群了,可能被当作同行了吧 。”
其实,很多人在掉入陷阱之后也能迅速意识到,这种“知识获取”是不靠谱的,甚至在买课、进群后,很快就能找出所谓专业人士消耗完已有话术储备后所暴露的知识漏洞,但“看几个视频就能掌握知识”的错觉,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当代人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的症候群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1年底,短视频用户规模9.34亿,而短视频应用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125分钟 。用户平均每天花费超两个小时在短视频上,覆盖了大部分的碎片时间 。
短视频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那短视频的内容自然而然也成为了生活的信息源 。
用短视频传播知识的优越性在于通俗易懂,简单直给,当人们已经为工作而疲惫不堪,根本不想再劳其心智,去加以辨别地获取信息以及深度学习,只想功利地解决问题,“零基础速成”“小白变大神”,或者购买商品就能“药到病除” 。基于这样的现状,财经、法律、创业、生活等各类杂学知识的科普账号,换汤不换药,就能在各大平台上引来不少关注 。
短平快的内容受众极广,还带来了一个“追更”的趋势 。因此视频内容要在第一时间即开头和封面就吸引用户,这使得审美土味的醒目封面标题和字幕十分常见 。
许多账号主页视频以合集的形式,将一个主题内容拆为多个视频 。课程篇、商业篇、房产篇、认知篇、经济学篇······短视频让用户沉溺在即时反馈的错觉中,而续集化的短视频又再给人加上了“连续获得知识”的满足感 。
故意展示潜在的逻辑漏洞是为迅速过滤掉高判断力的非受众人群,而那层科普的外衣则是为了尽可能地保留忠实的粉丝 。当人们总是不经意地点开此类视频,或者关注列表出现这类账号,甚至把这些当做日常生活的信息源的时候,也许他们不能意识到那层“对胃口”的夹心是不宜过多摄入的反式脂肪酸 。
有足够含金量的优质知识如果能够通过碎片直接灌输,不需要任何智识参与和反思消化,是值得怀疑的,而试图在这些碎片里习得生活的全部,显然也是懒惰的一种表现 。大众缺乏的不是对知识的信仰,而是对知识的质疑 。
网络上看似拉近距离的平等展示,掩饰了生活本身的割裂;看似出于好心的知识兜售,最能收割急于求成者的钱包 。
传播知识若沦为经济手段,等同于温和地丢掉良知,这是对于这些“夹心饼干生产者”的批判,但当“变得更好”或者“想要更好生活”的诉求与体验成为可批量生产的商品,受众自身也要反思,警惕掉入带货人的逻辑怪圈 。
如果认清了这些科普内容的生产其实是商业行为,一语成谶的观点也只是工业流水线的知识盲盒,那么沉溺于短视频的现代人或许该做好心理准备:“欢迎来到真实世界” 。毕竟,真实的学习是痛苦的,也没有人能为真实世界提供“一步到位”的解决方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