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丰田的苦,福特懂( 二 )


治标容易治本难“电动汽车年产量到2026年将超过200万辆,相当于全球销量的1/3,预计到2030年进一步提升到全球的1/2 。”在把2022年的电动汽车业务支出提到50亿美元后,福特曾立下了这个flag,与福特相比,丰田的胃口只多不少,“2030年将电动汽车销量目标提高到350万辆,并计划到2030年斥资8万亿日元(约合700亿美元)推动产品电动化 。”
从目前两家的进展来看,福特已经领先一步,眼下有野马Mach-E跨界车、E-Transit货车和即将交付的F-150闪电皮卡三款纯电动车在售,其中,F-150闪电皮卡开启预售两日内就收到了4.5万张订单;反观丰田,虽然曾经展示过原型车和实物模型,但至今仍未有纯电动车型正式发布,传闻今年中旬上市的bZ4X眼下消息也不明朗 。
车间可以升级,技术可以学习,但这些调整依然治标不治本,众所周知,传统车企转身的最大困境在于人,只不过,两家公司受困扰的程度不同,导致转型速度出现了差异 。
公司历时越久、规模越庞大,组织内部的官僚气也就越重,特别是在汽车这种各部门间关联度很高的企业里,丰田要想推进电气化,就要对当前的人才储备大换血,并关停、整合与内燃机设计制造有关的部门 。
一台汽油车大约需要3万个零部件,但电动车只需要一半,有日本分析师计算,各大车企的电气化将让日本损失20万个职位,将引发大规模失业问题,这都是丰田章男推行改革时不得不掂量的问题 。
相比之下,福特的负担要轻一些 。经历过败退,福特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对组织进行调整,替换过时的企业文化,现任领导者吉姆·法利承袭了改革基因,从2020年掌舵以来,他主导的改革不计其数,特别是去年启动的“福特+”重组计划,到目前已经削减了约1000个就业岗位,向1.5万名受薪员工提供买断 。
这次分拆业务部门、调整人员安排,也是福特在剔除传统车企的老毛病 。在特斯拉、蔚小理等新势力打样后,精简、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开始在汽车产业平稳落地 。打破原有的供应链分工,换来软硬件一体化的内生能力,对于汽车行业来说,绝对是笔划得来的买卖,在更年轻化的管理团队的加成下,福特的路显然要比丰田好走一些 。
病愈后的追赶福特、丰田亟需解决的,是如何抢回正在被瓜分的市场 。
2008年,特斯拉推出了第一款电动车Roadster,距离今天已经过去了14年 。在这期间,特斯拉在新能源和自动驾驶领域不断深耕,已经成为一家名副其实的科技企业,被称为汽车界的苹果,市值高企一度打破了传统汽车厂商过去所缔造的神话 。
福特的第一款纯电动车型Mustang Mach-E在2019年推出,次年底才上市销售,短暂的在场时间让各项技术介入显得仓促 。就拿智能汽车“卡脖子”的OTA技术来说,特斯拉、蔚来等先行者已经能够实现FOTA(固件升级),包括但不限于电动机、变速箱、底盘悬架等核心零部件控制系统的远程升级;可福特等传统车企受业务布局限制,目前还停留在SOTA(软件升级)层面,只能升级车内导航、影音娱乐设备,固件的更新仍要到4S店完成 。
智能化的家底不够厚,这一点在去年的缺芯问题上彻底暴露 。由于没有自研芯片,大量车企不得不自断手臂,通过发售半成品的方式让财报不那么难看 。前几天福特的发言人表示,即将开始销售的Explorer系列汽车将缺少部分非关键芯片(用于为汽车后部空调和加热系统供能),而购买这部分“半成品”的消费者将得到价格优惠,反观有芯无恐的特斯拉,19款MCU就是保持产量增长的最大底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