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玫瑰少年”被遗忘在《玫瑰少年》( 二 )


投稿|“玫瑰少年”被遗忘在《玫瑰少年》
文章图片

原曲以旁观者的口吻对像叶永志们的“少数群体”进行安慰和鼓励,改编版则是以“我”的口吻叙述个体成长中的拼搏与艰辛 。叙述角度由原来的第二视角转为第一视角,本身是个很好的改编思路,但核心歌词被删,叶永志没了,只剩下“我” 。
【投稿|“玫瑰少年”被遗忘在《玫瑰少年》】换句话说,从技术改编来看,没有任何问题,但在主题表达上,因为主歌歌词的删减,以及完全跳出本体的阐述方式,让歌曲的人文价值多少被大大消解 。
不是个体伤痛有高低之分,也不是严肃主题不能去触碰,而延续歌曲的内核去延展、拓宽,才能算得上好的改编 。 
别让真正的“玫瑰少年”被遗忘一个艺术作品需要作者、作品、消费者三方参与 。艺术作品诞生后,就是一个独立于作者的存在了 。
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它进行解读,甚至延伸出很多创作者自己都没有想到的点,而作品本身的艺术内涵,也在一次又一次的解读甚至误读中丰富起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
比如,周深和GAI从原本的《玫瑰少年》中看到了自己曾经不被理解、不被认可的时光,唤起了自己曾经作为“某种少数”的情感体验 。他们将自己对原作的理解融入到改编版《玫瑰少年》,也可以算是对原作内涵的一种丰富 。
投稿|“玫瑰少年”被遗忘在《玫瑰少年》
文章图片

而二次创作应该在多大程度上脱离原作,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但可以肯定的是,涉及到社会议题的歌曲在二次创作时一定不能偏离原作主旨 。
正如乐评人邓柯所说,“从狭义的音乐形态上看这是一首惯常的音乐综艺改编版本(其实表演得还不错),但这首歌早已超越了音乐文本而成为了一个鲜明的社会议题的艺术具象,所以一定要慎用「半原创式改编」这种综艺常规操作,更不能跑题(但这个版本及后面的解释显然偏移原曲主旨了) 。”
投稿|“玫瑰少年”被遗忘在《玫瑰少年》
文章图片

有人表示,虽然《玫瑰少年》的改编方式欠妥,但某种程度上它促进了歌曲的二次传播,让更多人听到了这首歌 。
事实上,对于《玫瑰少年》这样与社会议题挂钩的音乐作品而言,有效传播远比传播重要 。如果人人都听这首歌,却没有人知道和思考它背后的性别多元、校园暴力等社会议题,那这样的传播无疑是无效的,甚至是对原作品的一种冒犯 。 
投稿|“玫瑰少年”被遗忘在《玫瑰少年》
文章图片

 面对诞生于娱乐工业却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玫瑰少年》时,不少人会简单将其归结为文化消费品,却忽视了其背后深刻的社会议题 。而但相比原作,现在的改编版本多少有些降格和窄化了 。
我们不能说少数群体的呼喊就一定比个人奋斗艰辛的叙事更具有价值,但是在个人奋斗艰辛的叙事几乎司空见惯的情况下,将话筒交给少数群体,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