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长沙新品牌,需要「新流量」

投稿|长沙新品牌,需要「新流量」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窄播 , 作者|张一童
从2021年年底开始 , 发源于长沙的新品牌们开始陷入不同程度的低潮与争议之中 。
2021年11月 , 茶颜悦色宣布在长沙关闭87家门店;12月 , 茶颜悦色管理层因降薪问题和门店员工发生冲突;2月16日 , 文和友被曝光大面积裁员 , 相关部门被裁人数超过60% , 深圳与广州两家店也被认为顾客数量大幅下降;两天后的2月18日 , 墨茉点心局同样被曝出在进行大幅裁员 。
与此前意外爆发所产生的惊讶与不理解相似 , 接连冒出的负面新闻似乎又让某些天然的怀疑「预言成真」 , 再次将这些长沙新品牌们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
在我们看来 , 长沙新消费品牌的密集出现 , 并非偶然或泡沫 , 而是有着自身的系统原因 。在过去几年 , 因为房价和物价优势、本地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以及消费品行业的下沉 , 很多所谓新一线城市由消费洼地转而成为销售红利市场 , 却唯独长沙成批次出现本地新消费品牌 , 甚至对一线市场形成影响 。
长沙新品牌此时所遇到的困难 , 既有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模式瓶颈 , 也有创始团队自身需要更新的能力之困 , 同时还体现了新一轮疫情管控中中国线下业态所经历的艰难时间 。
「流量」是我们理解长沙新消费品牌的视角之一 , 也是长沙区别于别的同类城市而能产生诸多新品牌的关键原因之一 。
首先 , 长沙有着极强的原生内容能力 , 这座城市是中国真正的娱乐内容胜地 。湖南广电改革最早、系统性最强、持续影响数代年轻人 , 在近20年时间里源源不断地为长沙吸引着来自全国市场的关注 。
一方面 , 这种持续的高关注让长沙这座城市在观众心中变得不再陌生 , 还把对长沙的概念印象具体着落在《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长周期周播综艺上 , 以及着落在马栏山、五一广场等本地地名之上 , 某些湖南本地语言词汇在传统电视时代就成为了一种「梗」 。
另一方面 , 长沙人的娱乐精神也因此发生变化 , 他们习惯了面对镜头表达自己 , 与长沙既有的市民生活相互交织 , 形成一种特有的城市文化和气氛 。
有趣的是 , 一些被大家认为新鲜和惊奇的长沙新品牌 , 其创业者此前都参与过湖南广电的节目录制 , 不少员工也有着广电的工作经历 。王瑜霄在创办墨茉点心局前还在湖南广电做过电视导演 。
内容和文化成为一些长沙新品牌的初始基因 , 在新消费品牌之中也属于较早强调文化性的案例 。
茶颜悦色从2014年开始运营自己的微信公众号 , 由此开始的市场认知里 , 这一直都是一家擅于做内容的公司:有着美学风格统一的物料 , 每一年都会和艺术家合作翻新纸杯设计 。
2015年 , 文和友也重新梳理了自己的定位:一家文化公司 , 随后启动位于海信广场的超级文和友项目 , 它是「美术馆、博物馆 , 而不是一个饭店 。」
从单向传播的电视时代到互动传播的社交媒体时代 , 这种流量集聚效应非但没有减弱 , 反而鼓励本地人参与到长沙文化的表现之中 , 也鼓励创作者找到了更多样的切入角度和展示方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