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全球七大顶级医疗孵化器都在如何“陪伴”初创企业?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动脉橙果局1987年,我国诞生了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从这开始,孵化器就在中国呈“喷井式”发展 。到2017年,全国共有创业孵化载体7533家,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已跃居世界首位 。
但从“量”到“质”,我国孵化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这是因为我国孵化器在现阶段所呈现出的市场效益还非常有限,尤其是在医疗领域,无论是孵化成功率,还是孵化企业质量,都与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
以美国为例,其孵化器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已率先走在前列 。强生旗下的JLabs孵化器目前共孵化651家初创企业,其中包括44次IPO和35次收购;The Foundry孵化器自成立以来,已成功孵化创建了超过23家医疗公司,其中有超过70%的公司被收购或已经上市;GCMI孵化器在近两年孵化了174家医疗领域的初创企业,并且提供了2874个医疗技术行业的就业岗位 。
这并不容易,要知道,美国医疗领域初创企业的失败率高达90% 。因此,这些孵化器一定是做了很多对的事情 。
那他们究竟做对了什么呢?这些孵化器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正处于爬坡阶段的国内医疗孵化器能够复制他们的成功吗?为解答这些疑问,动脉橙果局系统性梳理了全球七大顶尖医疗孵化器的孵化路径 。
01、孵化器为何而存在?1959年,美国纽约出现了全球第一家名为“贝特维亚工业中心”的企业孵化器,它的主要功能是缓解当时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高失业率 。
在这之后,美国人将“孵化器”的概念不断翻新 。
80年代中后期,孵化器被视为一种有利于经济开发的新型工具,其主要是美国政府对企业提供孵化支持;90年代初期,风险资本的触角开始介入,孵化器的经营重心也由孵化新创企业转向涵盖市场机会的识别以创建企业本身;从90年代末期到现在,孵化器的革命性在于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具备独立的投资功能,二是吸引高素质管理人才 。
如今,全球都在加速医疗孵化器的建设,政府、科研院校、医疗中心、企业、投资机构等都深度参与其中,这主要是因为早期医疗市场蕴藏着巨大的产业机遇 。
但在机遇背后,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难题,尤其是当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踏上医疗这块产业版图,他们所需要的帮助是具体的,同样也是棘手的 。
首先面临的就是认知的问题 。这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自身项目的认知,另一点是对自身身份的认知,即如何跨过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身份转变 。而这些,都是孵化器能做到的,他们有专业的技术团队,可以对科学家创新项目进行系统性分析并规划出合理的成长路径 。除此之外,孵化器还设有相应的培训课程,可以让科学家尽快进阶成长为合理的企业家 。
其次是技术研究的问题 。这同样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硬件”,即实验空间和设备;第二层含义是“软件”,即在技术研发方面给予支持 。在这两点上,孵化器也提出了完善的解决方案,首先在“硬件”方面,孵化器配备了高精尖化的共享实验室,而在“软件”方面,孵化器通过搭建或联络研究资源,在技术层面给予科学家支持 。
最后是商业化的问题 。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就是让一个实验室成果走向市场,但在如何“走”这个问题上,需要的是多维度的解决方案,比如资金的获取、团队的搭建以及市场化的链接等等 。虽然前面的路径至关重要,但如何做好商业化,往往是一个孵化器的核心命题 。
推荐阅读
- 投稿|清明档是否会成为全年市场缩影?
- 投稿|9年亏掉44亿,抗癌神药故事不好讲
- 投稿|拿到腾讯注资的七印象,会成为下一个新丽传媒吗?
- 投稿|华为跌倒后,小米错过历史增长机遇
- 投稿|欢喜传媒2021年报:亏损收窄背后,影视行业静待春暖花开
- 投稿|i茅台上线首日毛利5千万
- 投稿|伊利急了
- 投稿|从城市走向农村,特步还能去哪儿?
- 投稿|长沙新品牌,需要「新流量」
- 投稿|半导体之战白热化:CVC三巨头撑起半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