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创新之王( 四 )
这批学者多于21世纪初回国发展,并成为今天中国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
杨振宁有一位比自己小整整四轮儿的迷弟,叫潘建伟 。一个被称为“中国量子之父”的男人 。
量子听起来高深莫测,其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由于量子具有不可克隆(复制)性,量子通信相比其他传统通信更安全,可以有效防窃听 。
量子通信技术也是863计划在信息技术领域重点攻克的主题之一 。
1995年,潘建伟参加物理学家葛墨林举办的理论物理前沿研讨会 。会议上,潘建伟了解到杨振宁认为量子物理模型“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
彼时,潘建伟正在中国科大学习量子物理基础理论 。“这次会议,对我后来科研道路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潘建伟回忆 。
从中国科大研究生毕业后,潘建伟到奥地利留学,并进入量子信息领域 。2004年,潘建伟团队首次在国际上实现五光子纠缠,把我国量子信息研究带向了国际前列 。
这一消息可把杨振宁乐坏了 。
杨振宁邀请潘建伟到他的办公室谈了一上午,末了还意犹未尽邀请潘建伟到家里吃饭 。临行前,杨振宁赠送给他一本《杨振宁文集》,并鼓励其尽早全时回国工作 。
杨振宁自己也在加快脚步 。自2003年回国执教后,杨振宁于2015年放弃美籍,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公民 。
一年后,潘建伟也带来了好消息 。2016年8月,潘建伟参与研制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酒泉发射升空,由于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国内外迅速引发热议 。
在“墨子号”载荷样机捐赠仪式上,杨振宁感慨到:“我们这一辈人过去总是盼望着中国‘天亮’,如今我们终于可以看到中国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 。”
这种无限可能,需要代际传承,更需要开拓创新 。
042021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72周年 。
72年来,中国始终都在升级打怪,不是在“被卡脖子”就是在“解决卡脖子” 。只是,不同阶段解决重点不同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解决重点行业的卡脖子问题,21世纪是攻克重点领域的具体技术难点 。
当然,“卡脖子”也不全是坏处 。芯片遭“断供”虽然让华为经历了短暂阵痛,但是对于中国半导体行业来说未必不是一件转机 。这正在加速我国在芯片领域的布局与发展 。
前不久举办的“中关村论坛”上,国家主席发表致辞时说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 。”“加速”一词意味深长 。
当101岁的老奶奶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身体、子女,而是芯片问题什么时候能解决,中国的科技事业已然不是当初那个遥不可及的模样 。
老一辈“创新之王”的徒子徒孙们,确实也在不断涌现 。
科学界有一个奖,叫“科学探索奖”,是马化腾、杨振宁、饶毅、施一公等人在2018年设立的,目的是鼓励年轻科学家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深耕、探索 。
陆朝阳是第一届获奖者之一 。
潘建伟说杨振宁是自己科研路上的指引者,潘建伟其实也是陆朝阳科研路上的指引者 。20多年前,潘建伟回东阳中学科普量子技术,吸引了讲台下还是高一学生的陆朝阳 。
而今,陆朝阳也能独当一面,还收获了独属于自己的称号——“操纵光子的巫师” 。
袁隆平弥留之际,他的学生李新奇在榻前承诺“将杂交水稻事业进行到底”;黄昆去世后,他在北大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半导体物理专业,为中国芯片行业源源不断的输送着人才......
推荐阅读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
- 投稿|员工行为几乎全裸?深信服“监控门”背后
- 投稿|信任危机?一场针对民族企业的商业“阳谋”
- 投稿|体量庞大,微软还能突飞猛进吗?
- 投稿|估值近百亿,从下沉市场走出来的书亦烧仙草,凭什么成黑马?
- 投稿|浑水创始人遭FBI搜查,屠龙者终成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