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保险|2亿老人4000万失能人口背后:这项中国人最需要的保险生不逢时

2.54亿60岁以上老人 , 4000万失能人口 , 这两个庞大的数字提示着当下中国人最迫切需要的一种保险——长期护理险 。
这也是一项生不逢时的保险 。
近期 , 当国家医保局和财政部宣布增加14个长护险试点城市 , 并明确它的独立险种地位后 , 立马冲上热搜 , 被舆论冠以“社保第六险”的称谓 。
说是扩围 , 自2016年开始的长护险试点实际上是延期了 。在当时人社部的计划中 , 是“利用1-2年试点时间”  , 在十三五期间(2016年-2020年) , 基本形成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政策框架 。
对于一项要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险而言 , 最紧迫的问题是 , 钱从哪里来?
不巧的是 , 这种中国人最迫切需要的保险“赶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转折点——2014年起 , 中国GDP增速开始放缓 。接下来的这些年 , 全国的基调总体是为企业减负减税 , 普遍性降费成为趋势 。这使得原本就令人头疼的的筹资问题变得困难重重 。
所以4年后 , 我们仍然没有找到一个可以推向全国的模式 , 只能继续扩大试点范围 , 为覆盖14亿人口寻找一个最大公约数 。
这种生不逢时是全球性的 , 自荷兰1968年建立起了单独的、全民强制参与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后的52年间 , 全世界范围内 , 也只有荷兰、以色列、德国、日本、韩国五个国家建立了全民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 总覆盖不过3亿人 。
护理保险|2亿老人4000万失能人口背后:这项中国人最需要的保险生不逢时
文章图片


谁来出钱?
这个生不逢时的险种 , 注定要走上一条漫长的路 。
在人社部最初的计划里 , 是要在试点1-2年后 , 基本形成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政策框架 , 向全国推开 。
但4年之后的今天 , 等来的不是全国性制度的开始 , 而是新一轮试点城市探索的开始——又有14个城市加入试点中 。
这比以往任何一个险种在全国的推行速度相比 , 都显得过于缓慢:医保的筹资模式从试点开始就已确定 , 从试点推行到全国不到4年 , 医保覆盖人数从2003年的1亿出头到2011年的13亿人口 。工伤险和生育险 , 甚至没有进行试点 , 就直接在全国推开 。
这是因为 , 在长期护理险前期试点的15个城市 , 可以完全复制到全国的模式 , 几乎没有 。
一组数据就可以看出推进筹资之难:试点4年 , 15个试点城市中 , 能覆盖到全人群的目前还只有6个城市 , 上海、青岛、南通、苏州、荆门和石河子 。
剩下的城市 , 主要以覆盖城镇职工为主 , 现阶段几乎无法覆盖到抗风险能力更差的农民 。
这是由于在多数试点城市 , 长护险主要倚赖于医保资金的划转 。在中国的医保制度中 , 职工医保由个人和企业两方缴费 , 城乡居民和农民的医保保费由个人和财政负担 , 前者的缴费能力远高于后者 , 所以大部分试点城市先从缴费能力高的职工群体开始 , 再慢慢扩大到全人群 。
但恰恰是大部分留守在农村的老人 , 往往更需要长期护理险 。
不过 , 哪怕是已经覆盖了全人群的6个城市 , 他们筹资模式几乎没有什么共性可言 , 各地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
常年医保基金有充足结余的青岛就像有钱人家的孩子 , 长护险的筹资资金部分源自于医保基金历年结余 , 一次性从历年结余中划出了20%共19.8亿元作为长护险的启动资金 , 也不用企业掏钱 , 职工用医保个人账户出资 , 居民还是个人出资 , 还有每年2000万公益基金投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