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血栓栓塞症|他进了厕所,却再没有出来……如厕期间的“致命一刻”不得不防!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小心疾病在如厕期间找上你 。
近日,在上海闵行区颛桥镇鑫都路水文化公园里,一种具备自动报警功能的智能公厕新系统开始投入运行,该新系统能在厕所被使用超过15分钟(一刻钟)后发出警报,从而提醒保洁员对如厕者进行协助 。
事实上,由于如厕过程的私密性,如厕时人们通常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这就导致若有意外发生,如厕者的求救信息受制于空间的密闭性和如厕者不良的身体状况,很难被传递出去,旁人也很容易忽视卫生间内隐藏的意外事故 。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造成如厕者救治时机的延误 。
那么,在如厕时有哪些不易察觉的意外事件可能带来“致命一刻”呢?
心脏骤停或心源性猝死
绝大多数非创伤性心脏骤停或心源性猝死发生在家中,其肇事元凶是急性心肌梗死和恶性心律失常 。在家中洗澡、如厕会增加发生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的风险,且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明显高于发生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1] 。另有一项来自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证据表明,大约10%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是在厕所里被发现的[2] 。
在日本开展的一项纳入了医院4年内收治的907例心脏骤停患者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101例患者发病时正在如厕(11%) 。多变量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有心脏病病史的患者在如厕时发生心脏骤停的风险是无病史者的3.045倍,同时,高龄不是影响疾病发生的风险因素 。
除此之外,研究发现患者如厕发病时有目击者的比例较低(10%) 。如厕者能够自主恢复循环的比例为41%,其中有照顾者在场的情况下患者能够自主恢复循环的比例最高,而家人因担心如厕者如厕时间过长,之后进入卫生间发现患者发病的这种情况,患者自主恢复循环的比例最低[2] 。
2018年日本学者发表了一项时间跨度为7年的描述性研究,研究共纳入18458例发生于医院外的心脏骤停患者,其中849例(4.6%)是在如厕时发病,年发病率为4.5/10万人 。
研究者对其中733例病例进行分析,发现发病患者中男性占61.8%,平均年龄为76岁 。对地点分析的结果为:院外心脏骤停的病例82.3%发生于家庭厕所、11.5%发生于公共厕所 。
绝大多数(91.5%)院外心脏骤停的原因为心源性疾病,心脏骤停患者中室颤患者占5.2%,但仅36.2%的患者在发病时有目击者在场,而患者经由公共场所配置的自动体外除颤器进行急救的仅占0.4% 。
院外心脏骤停于寒冷月份高发,其中28.1%发生于10~12月,30.0%发生于1~3月 。患者预后较差,发病后生存时间超过1个月且神经功能良好的比例仅为1.9%[3] 。
脑卒中
与如厕时发生心血管事件相似的是,在这种私封的空间中,一些人也会发生脑卒中,而且这些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现往往也是滞后的 。此外,脑血管疾病引发的院外心脏骤停比例为3.0%[3] 。
在一项纳入1939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中,108例(5.6%,55名男性,53名女性)患者的脑血管意外是在如厕时发生,平均年龄为68.8±13.4岁,可以自行求助的脑卒中患者
对于老年人而言,如厕时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比例高于出血性脑卒中 。此外,与厕所相关的脑卒中类型存在昼夜差异,在夜间发生脑梗死的可能性高于脑出血 。与其他日常活动相比,与厕所相关的脑梗死患者其血栓更可能为心源性栓子[4] 。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
手术后及血管造影后排便、排尿是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常见诱因,心功能不全患者风险更高 。Yamada N等对138例(46例男性,92例女性)住院期间出现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患者进行调查,明确了57例患者的诱发因素 。其中53%(占所有患者的22%)的患者发病与如厕相关,平均年龄为60±11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