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患者偶尔漏服药物,一定要做的和一定不能做的,都在这里了

在上一篇【家长自助指南】文章中,我们就“孩子擅自停了药,还要不要把药吃回去”提供了分析和建议 。
文章推出后,有不少家属还提了另一个疑问,也是临床中很常见的疑问:
如果不小心漏服了一次药物,对患者的病情会不会有影响?
是应该直接忽略这次漏服,还是拿到药后马上补吃,还是应该在下一次吃药时多吃一些?
01
首先,还是要再次强调精神科药物治疗的常识:患者应谨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擅自增减量,更不能擅自停药 。
但是,有时候患者因工作、学习太忙而偶尔忘记服药,又或者因客观因素未能及时复诊,因一时断药而漏服,这也是比较常见的情况 。
药物|患者偶尔漏服药物,一定要做的和一定不能做的,都在这里了
文章图片


我与患者家属的聊天记录截图
当然,上面提及了,这次成功停药的特殊因素有很多,比如家庭关系已改善、患者情绪趋于稳定、精神病性症状已消失、漏服4天后没有不良反应等等 。可以说,这些都是尝试停药的必备条件 。
如果家长、患者发现偶尔漏服后,没有引起太大的不适,而且觉得该药对病情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也想趁机尝试停药的话,一定要与精神科医生交流!切勿自己照葫芦画瓢!
第二,如果孩子患病后作息紊乱、黑白颠倒,无法按照正常的“早中晚”的药量进行服药,父母应及时与精神科医生交流,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地服药 。
很多青少年患者有严重的失眠症状,晚上通宵达旦地打游戏、玩手机,白天呼呼睡大觉,作息时间黑白颠倒 。
而传统精神科用药方案一般都是“早中晚”服药,如果患者作息不规律,便难以按时服药,容易经常漏服,比如一天需服用3次,但其中一次孩子在昏睡,便只能服用2次 。这样药效自然难以发挥作用 。
基于这种情况,父母可与精神科医生反馈,与医生商量适合孩子的服药时间,或者选择作用时间更长的药物,尽量令药物治疗起到最佳效果 。
第三,父母应理性看待药物的作用,不宜将康复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精神科药物上 。
虽然精神科药物在整体上对精神心理障碍是确切有效的,但对比起其它常见的躯体疾病诊疗而言,精神科药物远远达不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对患者个体而言,其药效更可能没有部分父母想象的那么神奇 。
【药物|患者偶尔漏服药物,一定要做的和一定不能做的,都在这里了】另外,在孩子康复期间,父母应适当降低期待值,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 。
比如,最常见的情况:很多青少年患者在学习上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的心理创伤,一想到学习就痛苦 。若这时父母还总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或者经常提复学的相关话题,对孩子施加学习压力 。这就很容易导致孩子的心理创伤被激活,表现为情绪爆发、病情波动,甚至病情恶化 。如果此时就诊,精神科大夫往往会增加药物的种类或剂量 。
如果不增加药物,这种创伤被激活后的情绪爆发会大大削弱孩子的药物治疗效果,万一擅自停药、偶尔漏服时,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也更高!
此时父母必须厘清思路,必须让孩子的情绪先稳定下来,才能慢慢找回学习状态,成功复学 。否则本末倒置,病情只会不断发展、加重 。
最后,再次强调父母还应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改善亲子关系及家庭氛围,这一点至关重要,能够有利于患者更快康复,其作用甚至不亚于药物治疗 。
参考文献:
1、《漏服一次精神科药物,怎么办? 》,医脉通精神科,2020年12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