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孩子得病后症状多,家长分清表象和根源,有助于加快孩子康复

前两篇文章,我们集中分享了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小琴的患病和康复经历 。
从主流精神科的角度来看,小琴的诊断非常复杂:
难治性抑郁症/双相障碍,共病囤积障碍,神经性贪食症,学习障碍;偏执型人格改变 。几乎每一个诊断都足以令传统精神科大夫感到头疼;
她的其它心理问题还包括非常厌恶男性,不婚主义,不爱女性着装等,每一个都令她的父母头疼 。
不过,经过深度的系统化心理干预后,她的绝大部分上述问题得到解决,快速停药,康复非常顺利!如今她即将大学毕业,还通过了一家大型事业单位的招聘笔试,即将冲击面试 。
小琴和妈妈一再向我们表示感谢,小琴还说对广州这座城市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计划今年要来看她的Lucy姐姐和我 。
每当我们重新梳理这些成功康复的案例时,感觉是最幸福的 。尤其是收到家长和孩子的积极反馈时,那种成就感真的难以言表!
但这不代表我们就故步自封,自满自得 。相反,回顾小琴的康复过程时,我们再次看到了我们以往对某些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刻,处理方式的不足之处 。
以下分享我们通过小琴案例得出的自我反省和总结,这不但对我们晴日心身医疗的自我完善和进步有所启发,也希望广大读者能从中有所收获 。
01
我们与小琴妈妈回顾其女儿的康复过程时,她妈妈还记得我对她们面诊的部分细节 。她提及,当时我明确指出小琴是双相情感障碍 。
我仔细一想,确实有这么一回事 。当时小琴有明显的抑郁症状,甚至有自杀念头 。但除了意志消沉、情绪低落之外,她在家还非常容易愤怒,频频摔东西、骂父母,歇斯底里大吼大叫 。
孩子|孩子得病后症状多,家长分清表象和根源,有助于加快孩子康复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多精神科大夫会将这个症状理解为易激惹,进而认为她有躁狂发作,然后得出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 。小琴找到我面诊前,其通过网络问诊的一名权威精神科大夫就怀疑她患有双相障碍 。
而我当时对易激惹、躁狂/轻躁狂和双相障碍这些概念的理解仍偏向于主流精神科 。所以,当时我的诊断也是双相障碍 。
可如果是现在,相信很多读者都知道了,我并不认为小琴的症状表现是双相障碍 。她的暴躁易怒、发脾气应该属于激越状态,原因是较大的心理创伤被激活了 。如果按照现在主流精神医学的诊断体系,我觉得更准确的轴一诊断应是“抑郁障碍伴激越状态”,及共病/合并囤积障碍、神经性贪食症等等 。
而其抑郁症状、激越状态的背后明显是叠加性的心理创伤,这一点我们在前两天的文章里已经详细介绍了 。
所以,如果按照我们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尤其是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TPMIH)大量实践来看,小琴当时符合我们后来提出的新病因学诊断:创伤后应激反应失调(PTSRD) 。也正因为如此,她的大量心理创伤得以修复后,情绪随之快速恢复了稳定 。
也就是说,我们对精神心理障碍、尤其是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独特理解并非凭空出现,而是通过MDT的临床实践,尤其是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的突破性发现,逐步发展而来,是一个不断完善、甚至自我否定、再否定的过程 。
随着我们临床深度心理干预经验的不断积累,后续我们会对精神心理障碍有更深入的了解,发现更多规律,不断升级、迭代理论和心理干预技术 。
我们当时的心理干预模式和设置也不够完善 。前两天的文章提及,Lucy在一次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中,同时处理了小琴的多个问题:过度自责、囤积成瘾、不爱穿裙子和连裤袜 。
当时小琴的康复效果很好,我们非常惊喜,认为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技术(TPTIH)太高效了,竟能一次性解决多个症状 。但从后来的临床实践发现,这种处理方式其实也有弊端 。这很可能导致每个问题的处理都不够深入,相关的病理性记忆尤其是更深层面的未能完全浮现、得到修复,从而削弱了康复效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