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走进睡眠门诊的年轻人

2018 年发布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睡眠障碍患者约占总人口的 38%,高于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全球数据 27% 。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的最新调查,超过 3 亿国人存在睡眠障碍 。其中,以 90 后、00 后为代表的年轻人,睡眠问题最为突出 。
3 月 21 日是世界睡眠日 。「偶尔治愈」找到一些备受睡眠问题困扰的年轻人,记录下 Ta 们的挣扎与努力 。
【睡眠|走进睡眠门诊的年轻人】本文作者:陈怡含
很长一段时间里,好好睡觉对于李晓丽而言,是一件奢侈的事 。
最严重的时段是本科 4 年,每次躺在床上,她只有一个念头,「一晚的折磨又开始了」 。
宿舍 10 点熄灯,她早早钻进厚实的遮光床帘,戴好眼罩、耳塞,心中默念「该睡觉了」 。室友们都爬上床,她停掉一切动作,祈祷不会再有大的声响出现 。
她从不把手机带到床上,但睡眠迟迟不来 。一动不动地躺了很久 。
焦虑不断累积,她摘下眼罩,盯着天花板上的蚊帐,观察哪个孔洞比别的孔洞更大,或者有哪里打了结 。身体沉沉地,双腿怎么放都不舒服 。
三四个小时过去,她依旧清醒 。愤怒涌上心头,「为什么别人都能睡着,我不行?」
她逃下床,试图让自己冷静 。
走廊漆黑,洗好的衣服悬在两侧,不断向前延伸,像有怪兽张开大嘴 。李晓丽一度惧怕这氛围,但眼下,她觉得没有什么比睡不着觉更可怕 。
濒临崩溃时,她一气给母亲发了 30 多条信息,说再也受不了,要「离校出走」 。
2019 年夏天,在失眠的第 8 年,已步入职场的李晓丽下定决心去看睡眠门诊 。在北京回龙观医院的睡眠障碍诊室,29 岁的她拿到了意料之中的诊断——慢性失眠障碍 。
睡眠|走进睡眠门诊的年轻人
文章图片


图源:站酷海洛
在另一些人身上,负面情绪与睡眠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倒置的 。
广东男孩姜全明的失眠史超过 10 年 。时至今日,他仍对最初的失眠原因感到迷惑,「身体的各项指标都没问题,也没遭遇什么压力和变故」 。很长一段时间,他把自己的睡眠问题定义为「一种怪病」 。
但他清楚地知道,对于这种「怪病」的过分紧张,是睡眠恶化的重要原因 。
「每天都在焦虑,为什么入睡比以前慢了?怎么还没有入睡呢?」他在这些问题里越陷越深 。每周失眠 5 天是常态,最严重的时候,「连续几天一点都没睡」,痛苦到用头撞墙 。
周双桨医生表示,失眠比较严重的人,往往有着易焦虑、追求完美等性格特点 。因此,一旦睡眠达不到预期,就会情绪紧绷,陷入恶性循环 。
失败的自救
踏入睡眠门诊之前,李晓丽进行了长达 8 年的自救 。
她首先改造了睡眠环境 。在床铺周围挂了一圈厚厚的帘子,「跟棺材一样」,眼罩和耳塞也成为不可或缺的装备,一戴就是 8 年 。她尽力营造一个不被打搅的环境,但很快发现,来自外界的干扰是无法避免的 。
后来,她在公众号、分享帖中寻找助眠的方法,着力调整自己的状态 。
失眠最严重时,她每晚要做 5 件事:
6 点左右开始运动,「把自己弄得很累」;晚饭少吃一点,减轻肠胃负担;回到宿舍,打开香薰灯,拿出泡脚桶,在佛手柑或薰衣草的香气之中,一边放松双脚,一边阅读枯燥的英文书籍 。
这 5 件事就像一套睡前仪式,让李晓丽从日间的学习状态中慢慢抽离,「告诉自己,我要睡觉了」 。
只有少数时候,她能感受到仪式的效果,「很有限,可能只有 10% 的作用」 。主导睡眠的,仍是那些负面情绪 。
张江为改善睡眠购买了不少网红产品 。第一批是足浴包和记忆枕,很快便被他归入「智商税」之列 。后来,他尝试了同事常年服用的褪黑素,还在朋友的推荐下,海淘了一款「美国超市就能买到的食品级的助眠药」,一瓶好几百元,通通没有效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