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多少,更有利于降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

【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多少,更有利于降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血糖长期控制情况的指标,在糖尿病的病情评估与治疗方案的调整中占据着重要作用,几乎每一位糖尿病患者均需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 。治疗糖尿病的目的是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出现,合理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那么,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多少以内,更有利于降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呢?接下来,将为您揭晓 。
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多少,更有利于降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
文章图片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产物,它的高低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血糖浓度越高,糖化血红蛋白就越高 。由于糖化血红蛋白具有稳定性强、不可逆转的特点,因此葡萄糖一旦与血红蛋白结合,可持续至血红蛋白衰老 。虽然糖化血红蛋白可反映血糖的控制情况,但它主要反映血糖长期、整体的控制情况 。长期是指糖化血红蛋白主要反映近 2-3月血糖控制水平,不能作为某一时刻血糖高低的参考指标 。整体是指糖化血红蛋白主要反映近段时间的平均血浆葡萄糖水平,不分空腹血糖与餐后 2小时血糖 。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有别于指尖或静脉血糖,它的正常范围为 4%- 6%,受实验室测量方法的影响,不同实验室的参考指标可能有所差异,部分医院的参考指标为 3%- 6%,也可稍高或稍低于上述范围 。
那么,我们如何通过糖化血红蛋白的高低判断血糖的高低呢?前面已经提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糖化血红蛋白每升高 1.0 %,对应的平均血浆葡萄糖水平可相应升高1.6mmol/L 。以 6.0%的糖化血红蛋白为例,对应的平均血浆葡萄糖水平为 7.0mmol/L,当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至 7.0%时,平均血浆葡萄糖水平可升高至 8.6mmol/L,依次类推 。血糖水平越高,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就越高,因此,糖化血红蛋白也可初步预测未来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当糖化血红蛋白达到 9.0%时,未来发生大血管病变、肾脏病变、视网膜病变、神经损害的风险大幅升高;相反,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合理范围,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则会有所下降 。当前的研究发现,以糖化血红蛋白<7.0%作为糖尿病的长期控制目标,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将大幅降低 。可能部分朋友会问:如果我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 6.5%或者 6.0%以下,是不是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可以无限降低?
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多少,更有利于降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
文章图片

糖化血红蛋白接近正常范围或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未来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确实会进一步降低,但降低的幅度有限 。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越高,出现并发症的风险也越高,较高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每降低1.0%,获益也更大 。较低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每降低1.0%,获益会逐渐减少,故糖化血红蛋白从 10%降到 9.0%时,并发症发生风险的降低幅度要高于糖化血红蛋白从7.0%降至 6.0% 。因此,目前推荐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作为糖尿病的控制目标 。当然,制定这一降糖目标也有其它因素,比如患者对较低范围的血糖是否耐受,是否容易发生低血糖等,均需要综合考虑 。但是,如果是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年轻且耐受性较好、没有发生严重的并发症且降糖过程中无低血糖发作,可以考虑以6.5%以下或 6.0%以下作为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未来发生靶器官损害的风险可进一步降低;老年人则可在7.0%的基础上适当放宽控制目标 。
如何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呢?
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血糖控制情况的指标,只要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糖化血红蛋白也会得到相应幅度的降低,目前主张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mmol以下,可使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 。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依然高于7.0%,说明目前的降糖强度不够,需要重新调整治疗方案 。以改变生活方式作为主要治疗措施的患者,坚持数月糖化血红蛋白依然不达标,可启动药物降血糖,药物首选二甲双胍,二甲双胍单用可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1.0%- 1.5%,对二甲双胍不耐受的患者,可换用胰岛素促泌剂如磺脲类或格列奈类降糖药,常见的磺脲类降糖药有格列美脲、格列本脲等,可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约1.0%-1.5%;常见的格列奈类降糖药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可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约 0.5%- 1.5%;也可换用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等 。经单药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依然高于7.0%,可依次给予二联、三联药物降血糖,三联降血糖后依然不达标,可启动胰岛素降血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