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站|日本排到海里的核污水,会被我们一口一口吃回来吗?( 二 )


其实机体是有一套修复基因变异的办法的,在变异较小的时候,会选择直接修复;如果变异较大的时候,就会启动诸如凋亡等策略 。
但是这些修复机制并不是万能的,做不到100%精确 。
结果就是:总有变异能够留存下来,这也是正常情况下自然界物种多样化的根本原因 。
但是核辐射的出现,相当于额外增加了一个变异来源,会极大地增加修复的压力,导致机体来不及对基因变异进行修复 。
再加上基因处于生物体内各种过程的底层,就会引发“下游”的分子、器官组织一系列连锁反应[3] 。
核电站|日本排到海里的核污水,会被我们一口一口吃回来吗?
文章图片


1.对于发育阶段的个体:引发畸形
核辐射最常见的影响之一是造成个体畸形 。
这主要是由于发育阶段本身属于对外界刺激敏感的阶段,而核辐射引发的一系列电离反应,无论是在核酸层面还是在蛋白质层面,都会导致个体发育受到影响,进一步导致畸形[4] 。
2.对于普通个体:可能引发癌症
核辐射引发基因变异,如果基因变异恰好发生在一些重要的位置,比如像负责修复的BRCA1、p53等,导致这些基因的修复能力下降,结果就可能引发细胞内的DNA错误积累 。
如果这些错误积累无法被彻底消除,且一定程度上逃脱了人体的免疫监控,走上了无限扩增的路,那就会致癌了[5] 。
比如,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4年后,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甲状腺癌病例数异常上升,以白俄罗斯为例,1986年,当地仅有2例小儿甲状腺癌,到了1989年上升到4例,而到了1992多达102例[6] 。
3.对于部分物种:引发变异
尽管这是概率较低的事情,但是必须指出,存在这种可能 。
事实上,辐射诱变是常见的育种策略,可以激发大量的变异 。
海洋中的生命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而且数量极大 。在这种规模量的生命中出现辐射,发生物种变异的概率会大大增强 。
更麻烦的是,由于核辐射的影响是直接作用在基因和分子层面,还可以长期存在——这就导致,一旦被污染,短时间内都很难清除掉 。
而且常规水平下,我们普通人并没有能力分辨海产品是否被核污染 。只能依赖于专业机构对海洋产品进行检测了 。
虽然核辐射很可怕,但并不是所有核辐射都是如此,毕竟有句话叫“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 。
对于核辐射来说,同样如此 。
比如我国国标《GB6249-2011-核动力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7]要求:
对于滨海厂址,槽式排放出口处的放射性流出物中,除氚和碳14外,其他放射性核素浓度不应超过1000 BqL;
对于内陆厂址,槽式排放出口处的放射性流出物中,除氚和碳14外,其他放射性核素浓度不应超过100 BqL,并保证排放口下游1 km处受纳水体中总β放射性不超过1 BqL,氟浓度不超过100 BqL 。
核电站|日本排到海里的核污水,会被我们一口一口吃回来吗?
文章图片


辐射其实无处不在,我们生活在宇宙中,本身就会接触到各种射线 。
而日常生活中也难以彻底避免辐射,总体上人体对于低辐射是有一定耐受性的,因此也无须过于担心 。
其实全球大部分核电站的冷却水,经处理后具有极低的放射性,可以排入大海 。
但是,对于日本的核污水排放,我们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日本方面是否可靠?
事实上,从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后,我们看到的是日本方面一些不负责的表现 。
无论是早期对核泄漏具体情况的隐瞒,还是后期对于核泄漏排放的治理,都是非常不透明的 。
尤其是此次发生核泄漏的日本东电,更是劣迹斑斑,屡次被爆出伪造数据、伪造核安全记录等 。甚至从1977年起日本东电就开始篡改监测数据、隐瞒反应堆故障[8]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