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病|荔枝病科普沦为每年一度的科唬狂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二 )


大部分进入肝脏的果糖直接在肝脏代谢,不会被释放进入血液 。
因此,大量吃荔枝后血糖(果糖)水平快速升高,也是论文作者臆想出来的 。
那么,果糖是如何代谢的呢?
放射性核素标记研究表明,进入肝脏的果糖约17%转化成葡萄糖,但并不释放进入血液,而是直接转化成肝糖原进行储存 。
另有约20~50%转化成葡萄糖,并释放进入血液 。
由于荔枝中含有差不多相同比例的果糖和葡萄糖,这个转化比例会很低 。
就是说,吃荔枝后,其中的果糖只有很少部分会转化成葡萄糖并进入血液,从而影响血糖浓度 。
果糖的其他部分在肝脏参与脂肪的从头合成,主要合成为甘油三酯 。
这也是长期高果糖饮食容易导致脂肪肝的基本机制 。
这样,总体来说,不管荔枝中果糖含量如何,都不会直接影响血糖水平 。
再者,即使有部分果糖进入血液循环,也不会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
因为胰岛β细胞并不存在负责转运果糖的转运蛋白5受体,胰岛根本不接受血中果糖的刺激而分泌胰岛素 。
因此,论文作者给出的“高浓度果糖刺激胰岛素快速升高,从而激发反应性低血糖”的发病机制同样出于个人臆造 。
造假之三:发病机制也涉及臆造
荔枝病|荔枝病科普沦为每年一度的科唬狂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文章图片


论文称,“当进食果糖和半乳糖时,急性抑制肝葡萄糖的产生”?
我们且不理会这句话是否通顺,仅讨论这个说法的真伪 。
网上很多有关荔枝病的科普文章有关发病机制说,“吃荔枝后果糖转化成大量葡萄糖,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 。
尽管这不是事实,但如上所述,进食果糖后,的确会有比例不等的部分果糖转化成葡萄糖并释放进入血液 。
“当进食果糖和半乳糖时,急性抑制肝葡萄糖的产生”的说法显然与果糖代谢的事实不符 。
疑似造假之四:发病机制“荔枝种子含有毒素直接降低血糖”?
荔枝中的确含有两种毒素会导致低血糖的发病,原理却不是直接降低血糖,而是干扰低血糖时的糖异生(见后) 。
疑似造假之五:有史以来国内三分之一的荔枝病都让作者在1个月内撞见?
虽然国内杂志屡有荔枝病散发病例报道 。
在知网上,所能检索到的标题中带有“荔枝病”字样的医学论文仅有15篇 。
荔枝病|荔枝病科普沦为每年一度的科唬狂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文章图片


总共仅仅报告了200多例荔枝病 。
这篇高度疑似造假论文的71例是最大病例组 。
如果刨除这个71例,那么,国内医学文献中总共才报告了100多例荔枝病 。
可见,荔枝病并不常见 。
重要的是,所有报告的病例都发生在2001年之前,大部分在1990年代之前 。
为什么在1999年6月中旬到7月,最多也就是一个半月的时间,并不常见的荔枝病会在广西钦州集中爆发?
关键是,所有发病的病人都不约而同涌向钦州市第一医院,论文作者所在科室一下就收治了71例,占到全国有史以来全部荔枝病的接近30%?
这如何合理地解释?
“荔枝病”到底是怎么回事?
2017年4月份,发表在《柳叶刀·全球健康》上一项研究为荔枝病提供了全面的合理信息 。
论文基于对印度和南亚地区不断报道的“荔枝病”暴发的调查,基本上确定了荔枝病的发病机制 。
所谓荔枝病是与大量进食荔枝相关的一种低血糖脑病 。
荔枝病是怎么发生的呢?
总体上来说,柳叶刀的论文认为:
营养不良的儿童,特别是幼儿,体内糖原形式的能量储备原本不足;
大量进食荔枝,荔枝中的糖抑制了食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