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70岁养老院护工过失杀人背后,是中国老人面临的真实困境

导读:未来,我们可能只能让老人照顾更老的自己 。
养老院|70岁养老院护工过失杀人背后,是中国老人面临的真实困境
文章图片


图源:新华社
访谈中的一位胡姓护工最担心的是传染风险,“哪个老年人没病?有病就有传染 。”
这家养老院一共住了17个老人,每个人都患有不同的疾病,有的老人一天吃好几把药,有的老人放了整箱的保肝药,好几个老人身上都长了褥疮 。患有各种疾病的老人聚集在这里,而房间的窗户几乎从未打开过通风消毒 。
胡护工在照顾一个老人时,对方指着他的鼻子说,“如果我死了,其他人一个不逮,就要把你逮起来 。”尽管知道对方神智不清,但这番话仍然让他难过和担心,再次和院长表明了离职的想法 。后来,院长同意每天给他加10元钱,他才同意继续做下去 。
面对着如此繁重的体力劳动,以及社会上的歧视,有的护理员会把积压在心中的负面情绪全部投射到老人身上,也有护理员会说服自己,“我们只是拿他们的钱”、“老人再折腾,也不能表现出不耐烦” 。
有女性护理员要采用拟亲属化的方式去克服自己的尴尬情绪 。在老人大小便失禁或者擦洗私处时,她会在心里对自己说,“这是我叔叔,这是我舅舅 。”如果不是从内心把失能男性老人当作自己家亲属,只看钱的话,只能做几个月 。
但凡在劳动力市场有选择的中青年人,多数不愿意来做这样的工作,所以实际上都是老人在照顾老人,甚至在有些时候,护理员同样体弱多病,同样需要照顾 。
尽管养老行业对护理员健康状况要求较高,但看不见的损伤依然在他们身体里埋下 。由于常年的体力劳动,弯腰擦洗或抱着老人,许多护工都患有腰颈椎病、关节炎/风湿等劳损性疾病 。
我们有养老机构
却没有提供服务的人
高龄护工,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并且在今后会继续加剧 。
在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并存的趋势下,家属无法全天候照料老人,对护工的需求日益增加 。不少地方老年护理人员极度短缺,但即便报酬有所上涨,也鲜有人愿意从事护工工作 。
自从养老行业发展以来,“护工荒”愈演愈烈 。
在一线城市,护工年龄主要是30-40岁,50-60岁的比例并不算很高,甚至还能在高端机构见到少数20多岁的毕业生的身影 。但在三四线城市,特别是农村,高龄护工的比例高得惊人 。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乔晓春甚至调侃,在农村,几乎就没见过有60岁以下的(护工) 。
从2015年到2060年,中国80岁以上老人的人口将从占总人口的1.5%增长到10%,与此同时,中国的劳动力数量也在下降,这将导致老年人的护理人员非常缺乏 。到2060年,大概只有100万老年人护工,只占劳动力人口的0.13%,相当于230个80岁以上的老人只有一名护工 。
当人口红利时期形成的庞大劳动人口逐渐退休、老去并成为负担,我们也迎来了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并存的严峻局面 。
在大量政策资金的支持下,社会也许可以迅速建立起大量养老机构,但与之对应的服务人员,或者说整个老年照护体系,却无法迅速建立起来 。
不管是老人家属,还是护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普遍认为养老护工是没有什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哪怕工资待遇低些,从业者更愿意到医院工作 。
作为最核心的照料人,护工应该是老人看护服务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些人必须是有资质的、得到足够报酬的人 。但现状是,护工地位太低,直接导致了没有人愿意干,行业流失率高 。
在北京、郑州、重庆等地,北京中民颐养养老总经理王军杰经营着多家养老院 。从这些养老院招收护工的经验看,作为照料团队核心骨干的护工多数是四五十岁,随着80后、90后的生育潮来临,不少人辞职回家帮忙带孙辈,有经验的人也更愿意转做月嫂、保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