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界丰碑·呼吸70年|重医附一院呼吸人:“我们有一个梦想!”( 七 )


重庆|医界丰碑·呼吸70年|重医附一院呼吸人:“我们有一个梦想!”
文章图片


(获批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2012年)
作为重庆市呼吸专委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组长单位,他们建立了重庆市肺栓塞与VTE防治体系,构建了西部地区最完善的易栓症、抗凝药物监测系统 。2016年,参加“十三五”肺栓塞精准治疗项目,后因入组和随访排名第一获评“优秀研究单位”;2018年,获全国十大“肺栓塞与肺血管病示范性区域协作组”之一、全国十大“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治中心标准化体系建设项目”成员单位;2019年,获全国首批十家“静脉血栓防治优秀单位”;2020年,获全国VTE项目评审“突出贡献奖” 。
为传播肺栓塞与肺血管病防治理念,科室再次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自导自演VTE防治科普视频 。该系列视频被全国各大主流媒体转播,网络点击率现已突破500万次,并荣获“2019年度十佳人文新闻” 。
呼吸危重症救治:由经验治疗转为精准治疗
1993年,吴亚梅教授在科室创建了重庆市首个RICU,经过近三十载的厚积薄发,如今学科除开展有创机械通气、肺复张、俯卧位通气、危重患者床旁肺康复等常规技术外,还在重庆市最早开展了呼吸力学监测技术,以及CVP、有创动脉血压监测、Swan-Ganz肺动脉漂浮导管、PiCCO等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以及重症超声床旁检测技术,实现了呼吸危重症救治由经验模式转为精准模式,成为区域呼吸危重症患者的“守护神” 。
“RICU历来都是非同寻常的战场 。”刘煜亮教授仍记得曾经一位重症患者的抢救经历,重医附一院体外膜肺氧合(ECMO)团队在RICU整整熬了11天 。
刘煜亮教授等ECMO团队成员夜以继日地守在RICU,密切观察、精心护理着这位重症患者 。患者转入RICU时出现大咯血、顽固性低氧不能纠正,血红蛋白一度从98 g/L降至70 g/L,氧饱和度最低时甚至只有7% 。经过会诊,决定紧急为患者行VV-ECMO支持治疗 。
在ECMO团队的全力治疗下,患者的肺功能逐步恢复,病情得到一定控制 。第12天,患者成功撤机 。
正当大家准备拍照留念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时,患者竟然自己举起了右手,伸出大拇指,用颤颤巍巍的手势与医务人员共同庆祝自己的重生——这让负责RICU工作多年的刘煜亮教授颇感惊喜 。
出院3个月后,患者特意和家人一起回到科室,再次感谢大家的救命之恩 。
对于呼吸危重症诊疗,学科代代相传,全力以赴做好医教研工作,为区域提供了强大的呼吸危重症救治与服务能力;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管理方面,学科亦发挥了区域带头作用 。刘煜亮教授表示,早诊早治是防控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关键,特别是对于慢阻肺等常见病,尽早开始规范化药物干预80能够有效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除早诊早治之外,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同样重要 。”刘煜亮指出,例如,我国慢阻肺患者每年急性加重风险要普遍高于欧美国家,很多患者急性加重次数可高达3次,显著增加了死亡风险 。在一般维持性治疗仍发生急性加重时,三联药物的应用可显著减少中重度急性加重次数,并改善症状 。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损害患者健康 。刘煜亮指出,呼吸慢病诊治是学科亚专业方向之一,希望通过建设呼吸慢病综合防控网络,提高区域对呼吸慢病患者的管理能力 。
梦想接力远方继续
十年前,刘煜亮教授从第三军医大学(现陆军军医大学)博士毕业,初出茅庐的他来到重医附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前辈们的引领下如饥似渴地积累临床经验 。科室前辈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他影响至深:吴亚梅教授每天早上7:30就到病房,仔细查看每个患者的胸部CT,再有针对性地对年轻医生提问并讲解;郭述良教授经常加班至深夜,亲手为患者做气管镜检查,一定要站在临床前看患者的病情变化;陈虹教授强忍颈椎病疼痛,坚持亲自为患者做肺血管介入治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