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相军|76 岁母亲照顾 43 岁女儿:哪天我死了,她怎么办?

随着主要照护者家长的衰老,年龄越来越大的心智障碍者的家庭,缓慢又寂静地滑入一种相同的处境 。
「像踩高跷一样」是社工陈肖愉对于这类家庭总体处境的描述 。她在广州市荔湾区恒福社会工作服务社工作,服务支持的家庭中,时间最长的已经 8 年 。「只要是照顾者出现问题,比如说一个流感或者严重一点的感冒出现,这个家就会立刻停摆 。」
胜似「失独」
65 岁的黄相军一家在广州上下九步行街一座 5 层高的老楼里已经住了 30 年 。
作为历史文化景观,他家楼下熙熙攘攘,游客众多 。整条街的外观正在大修 。走进一墙之隔的楼内,走廊逼仄狭窄,楼梯陡峭,现在已少有人常住 。过了下午三点,楼内光线黑暗,黄相军一家人便不会再下楼活动 。
黄相军|76 岁母亲照顾 43 岁女儿:哪天我死了,她怎么办?
文章图片


陈美娟将儿子的药碾碎放入药盒中
安顿好老公和儿子,她就要开始打扫房子,清洗碗碟和厕所 。「要抓紧,好多功夫要做的,总之时间很不够用 。我也不知道怎么讲,时间就是一下子不见了 。就算我再抓紧时间做,也是很晚睡的 。」
白天最晚八点起床 。起床后,陈美娟要煮蛋、开窗,给老公换纸尿裤,清洗身体,喂水、吃药、再吃早饭,然后再给老公做按摩 。她说自己有时真的起不来 。
老公每天醒来的时间很规律,会叫她「起床啦」 。但有时候陈美娟会跟老公商量:「你可不可以让我睡多半小时?就算是坐在你床头也好,坐你床边也好,让我休息会儿,舒缓点 。」
陈美娟家住的是回迁房,一个 60 多平方的一室一厅 。卧室里放着一个木制的上下铺宽床,靠墙叠放着衣物和其他东西,只剩一条窄窄的通道给人行走 。陈美娟住上铺,儿子和老公住下铺 。「我儿子也没有隐私的 。」
陈美娟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是闭着眼给自己捏头 。这是她以前在老年大学里学的,能让自己尽快清醒 。但因为丈夫突然中风,课程只学到了一半 。
她认为早饭是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一餐,但始终没有办法让一家人尽早吃上 。儿子因为药物和身体的原因,总是无法控制地睡到下午一两点钟才肯起床 。
陈美娟照料得细致,每次老公功能恢复一点的进步,她都会拍视频庆祝 。
因为疫情,一家人困在家里很长时间,陈美娟儿子的情绪变得更容易暴躁 。陈美娟说,一言不顺,儿子就会摔东西,摔了一件又一件,摔到她自己心寒了 。
「我说你不能摔家里的东西的啊,这是你妈妈的心血来的,他一直都没有工作的嘛 。」
但儿子无法理解,她毫无办法 。
当危机来临
黄相军|76 岁母亲照顾 43 岁女儿:哪天我死了,她怎么办?
文章图片


李雪梅和女儿
李雪梅跟陈美娟住在同一个小区 。她经历过的危机时刻都与老公和女儿的健康状况突然恶化有关 。李雪梅今年 76 岁,女儿 43 岁,智力障碍 。老公在 2020 年去世 。
原本李雪梅是幸运的 。女儿生活可以自理,还可以自己出门参加活动然后安全回家 。但随着 5 年前老公肺气肿加重住院、女儿突发中风,李雪梅一家的生活被彻底打乱 。
2016 年,李雪梅的老公因为肺气肿加重被送进 ICU,她只能委托社区里的一位妈妈来帮忙照看女儿 。等老公终于出院归家,女儿却几个月后突发中风 。
2019 年,他们一家也搬进回迁的楼房里 。直到老公在 2020 年 8 月去世,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他三次紧急住院 。而就在 9 月,女儿因为全身再次浮肿又住进了医院 。
自从 38 岁中风后,李雪梅女儿的心率过慢问题越来越明显 。住院治疗后,终于从最低时候的二十几下升高到了四十几下 。医生建议安装心脏起搏器,否则「有可能睡着觉,人就没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