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世界肝炎日|乙肝遇上脂肪肝:相互如何影响?

乙肝|世界肝炎日|乙肝遇上脂肪肝:相互如何影响?
文章图片

2021年7月28日是第十一个“世界肝炎日”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确定今年的宣传主题是 “积极预防 , 主动检测 , 规范治疗 , 全面遏制肝炎危害” , 旨在号召公众积极主动接种肝炎疫苗 , 主动进行体检了解肝脏健康状况 ,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 全面遏制病毒性肝炎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肝病 , 而慢性乙型肝炎如果合并了这种脂肪性肝病 , 会有哪些影响?今天 , 我们通过一篇综述来一起深入学习一下 。
慢性HBV感染是我国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最常见病因 , 也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 。虽然广泛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已使我国的全人群HBsAg阳性率下降至5%~6% , 但慢性HBV感染者仍有7000万之多[1]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 , 我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病率逐年升高 , 1999年-2018年我国NAFLD总患病率已达29.2%[2] 。在部分地区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 , NALFD的患病率已达14%[3] 。
目前 , HBV与NAFLD之间的相互作用尚不清楚 。有研究[4]显示 , HBsAg阳性与NAFLD患病率呈负相关关系 , HBV感染人群(HBsAg阳性)的NAFLD患病率明显低于未感染人群 , 而HBV既往感染人群(抗-HBc阳性且HBsAg阴性)NAFLD的患病率与未感染人群相比则无明显变化[5] 。而在另外的一些研究[6-7]中未发现CHB患者与无HBV感染者NAFLD发生率的差异 。因此 , 进一步明确HBV复制与肝细胞脂代谢的相互作用机制 , 探究合并NAFLD的CHB患者的病毒复制规律、脂代谢异常及其对疾病进展的影响 , 将有助于HBV抗病毒治疗、为预防HBV合并NAFLD患者终末期肝病的发生提供新的思路 。
1. HBV病毒复制周期
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 , 其存在形式包括直径为42 nm的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和直径为22 nm的管状颗粒和小球型颗粒 。Dane颗粒由包含大(L-HBs)、中(M-HBs)和小(S-HBs)三种表面抗原蛋白的脂质膜包裹HBV核心蛋白(HBc)、病毒聚合酶(Pol)和松弛环状的病毒基因组DNA(rcDNA)组成的核衣壳构成 , 具有感染性;而管状颗粒和小球型颗粒缺乏核衣壳结构 , 为HBsAg及膜结构构成的无传染性亚病毒颗粒[8] 。
HBV对肝细胞的特异性感染由病毒囊膜蛋白L-HBs的PreS1氨基端序列与肝细胞特异性表达的牛磺胆酸钠共转运蛋白(NTCP)特异性结合所介导[9] 。内化后的病毒核衣壳将rcDNA带入细胞核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并作为病毒复制的模板 。cccDNA可以转录出4种不同长度的病毒mRNA(3.5 kb、2.4 kb、2.1 kb和0.7 kb) 。该转录过程受一系列的细胞因子调控 , 主要包括肝细胞核因子3(HNF3)、HNF4、视黄酸X受体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肝X受体(LXR)和法尼醇受体(FXR)等[10-15] 。
在病毒的复制过程中 , 3.5 kb的前基因组RNA(pgRNA)可作为mRNA翻译出HBV核心抗原(HBcAg)和P蛋白 , 同时也是逆转录合成子代病毒DNA的模板 。首先 , P蛋白与pgRNA的ε区结合并招募HBcAg形成核衣壳 。随后pgRNA在P蛋白反转录酶和DNA聚合酶活性的催化下在核衣壳内先后合成出HBV DNA的负链和正链 , 形成核衣壳 。最后 , 带有rcDNA的核衣壳进入细胞多囊泡小体(MVB)被含有HBsAg的囊膜结构所包裹 , 以出芽的形式释放出肝细胞 。Dane颗粒通过依赖内吞体分选转运复合体(ESCRT)途径外泌 , 而裸衣壳的释放并不需要上述ESCRT机制 , 而是涉及Alix和HGS的相关调控[16-17] 。在亚病毒颗粒的释放中 , 小球形颗粒主要经过内质网的一般分泌途径进行 , 含有大表面抗原蛋白的管状颗粒同样可以经过ESCRT依赖性的途径出胞[18]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