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为什么阿里和腾讯对互联互通的态度并不相同?( 六 )


我们再来比较一下支付宝的收入构成:
根据蚂蚁集团的招股书 , 2020年支付宝的商业支付收入占比为35.9% , 而贷款、理财、保险等其他衍生业务则占比63.4%;
所以在收入上 , 腾讯主要靠本职的支付收入 , 而支付宝主要靠衍生收入 。
为什么同为支付工具 , 二者的收入结构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有人说 , 那是因为微信很克制 , 它不会刻意强推和社交没有直接关系的贷款、理财业务 。
这个答案对吗?
应该说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 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 。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 , 腾讯由于线上交易数据量和阿里相比较小 , 因此它的征信能力是弱于支付宝的 , 征信能力代表着贷款等衍生业务的风控能力 。
阿里通过大量线上交易数据能对一个人的财务状况做相对全面的刻画 , 而腾讯尽管交易数据在增长 , 但在客观上离阿里还是有很大距离的 。
风控能力代表着控制坏账的能力 , 在风控能力没有全面提升的情况下 , 腾讯是不敢大规模推贷款、理财等衍生业务的 。
只要步子稍微迈大一点 , 坏账肯定就上来了 。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阿里的优势了 , 手握核心交易多维度的数据 , 这些数据的价值挖掘构成了极高的护城河 。
圈内很多从业者吐槽阿里全资收购的策略 , 认为和腾讯“入股不控股”的策略相比 , 阿里显得不够高明 。
但其实每一枚硬币都有两面 , 阿里想的很清楚:
它全资收购的战略出发点是要拿到全方位的数据 , 它本身占据的用户时长就短 , 如果数据维度还很小 , 这对它发挥自己的协同效应是极为不利的 。
马老板当然不傻 , 对数据的协同马老板的认知是很深刻的 , 推动国内大数据概念广泛流行的著作《大数据》作者涂子沛就任职过阿里 。
相比之下 , 腾讯在这一块的确就要逊色一些:
尽管在京东、拼多多、美团等消费交易中 , 由于使用微信支付腾讯能拿到支付数据 , 但支付数据本身的维度是很单一的 。
同样一笔200块的支付 , 买一箱速食方便面还是买一张古典音乐会的门票 , 背后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 。
而关于消费和商品更细颗粒度的数据 , 商户对支付机构在数据上是隔离的 ,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腾讯的征信能力 。
小结一下:微信支付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向商户收费的商业支付 , 而它的贷款等衍生服务的收入由于征信和风控能力相对薄弱暂时贡献相对较小 。
以上我们简单比较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收入构成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
接下来 , 我们把视野拉远一些 , 来看一看整个支付市场的整体格局是怎样的 。
根据艾瑞和易观的数据 , 微信支付从2013年推出在14、15、16年强势崛起 , 到2018年左右双方份额趋于稳定 。
我查到的距现在最近的数据是2020Q2:
按支付的GMV口径的数据 , 艾瑞的结果是支付宝55.6%、微信支付38.8% , 而易观的数据是支付宝55.39%、微信支付38.47% , 妥妥的双寡头局面 。
而更细一些的维度——
微信支付在支付笔数上领先支付宝 , 支付宝则在平均单笔支付金额上超过微信支付;
同时在支付类型上 , 微信支付领先线下 , 而支付宝领先线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