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豆瓣直播,谁会买单?( 四 )
在如今业内人士眼中 , 豆瓣是“慢公司”的典型代表 , 既没有盈利思维 , 又放任移动互联网黄金时代从眼前溜走 , 还错过用户最活跃的时期 。豆瓣已经跌落为众人眼中“做什么都慢一拍”的负面典型 , “豆瓣怎么赚钱”是外界隔一段时间 , 就要对它发起的灵魂拷问 。
时间回到16年前 , 那是2005年 , “豆瓣”在豆瓣胡同诞生 , 正式上线 , 旨在想要以“兴趣和发现”为逻辑建立人与物与人的联系 。在这个平台上 , 不认识的人可以找到精神上的共鸣 , 找到自己的圈子 , 因此豆瓣曾被称为“大众的精神角落” 。但也正是这种真正将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的价值观 , 限制了豆瓣的商业化 。
豆瓣短时间内便成长为当时互联网上最具特色的兴趣社区平台 , 一度让投资人对其商业化之路充满了期待 。
2006年 , 豆瓣拿下了联创策源投资200万美元的A轮投资;3年后得到了挚信资本和联创策源联合投资的近千万美元的B轮投资;2011年 , 红杉资本、挚信资本和贝塔斯曼亚洲基金共同注资5000万美元 , 完成了豆瓣的C轮融资 。彼时阿北宣称豆瓣已接近盈利 , 且不存在业绩压力 , 主要收入源自品牌广告 。
文章图片
豆瓣融资历程 , 图源企查查
可以说 , 2011年是豆瓣高光时期 , 但也是其“煎熬”时刻的开始 。
2011年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风口 , 以技术驱动的豆瓣 , 却错失了互联网从PC端向移动端转移的先机 。当时的阿北认为 , 用户会在手机上安装各种不同App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 。
于是 , 阿北把去中心化思想在移动端发挥到极致 , 他把豆瓣网页端的多个功能模块 , 按照不同功能拆分成十多个垂直领域精细化App , 但没有设计豆瓣App 。结果 , App特有的孤岛效应割裂了用户 , 而且豆瓣同时做十几个App , 需要分别去应付不同的竞争对手 , 失去了它聚焦发力的最好机会 。
到了2014年 , 豆瓣又把这一堆App整合在了一起 , 但豆瓣App上线之时 , 先机已过 。那一年豆瓣年会上 , 阿北不得不承认:豆瓣在移动互联网上错失了三年 。
除了在移动端的战略失误外 , 在商业化方面 , 低调、理想主义的阿北和带有极客基因的团队 , 也一直在艰难探索 。
2011年开始 , 豆瓣通过广告、提供电影在线选座、付费版的豆瓣FM、豆瓣东西、豆瓣市集等方式 , 寻求商业变现 。现在回过头来看 , 这些商业化拓展业务都没能成功 , 不是被卖就是自此销声匿迹 。
商业化路程的诸多不顺 , 让豆瓣终于决定做出一些“取舍” 。2017年8月 , 阿北在内部信《年中业务调整》中宣布 , 砍除长期没起色、营收规模小、业绩有亏损的产品和业务 , 包括豆瓣东西、同城票务等产品 。并提出豆瓣下一步将把精力集中到豆瓣时间、品牌广告、豆瓣市集等盈利条线的运营上 , 豆瓣转型之路正式开始 。
推荐阅读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
- 投稿|员工行为几乎全裸?深信服“监控门”背后
- 投稿|信任危机?一场针对民族企业的商业“阳谋”
- 投稿|体量庞大,微软还能突飞猛进吗?
- 投稿|估值近百亿,从下沉市场走出来的书亦烧仙草,凭什么成黑马?
- 投稿|浑水创始人遭FBI搜查,屠龙者终成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