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我们有理由拒绝“洋节”吗?

投稿|我们有理由拒绝“洋节”吗?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互联网指北 , 作者 | 石丰硕 , 编辑 | 蒲凡
关于中国人该不该过洋节这件事 , 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 , 甚至双方的观点都没怎么变过:
有人认为大多数洋节就是宗教色彩浓厚的节日 , 中国人容易过得“不伦不类”也缺乏共情基础——就像“感恩节”背后血淋淋的殖民黑历史 , 屠戮的对象还是黄种人——一不留意就会成为“洪水猛兽”;但有人认为没必要这样“文化不自信” , 年轻人就想找个理由玩一玩 , 这其实是开放发展的标志 。
投稿|我们有理由拒绝“洋节”吗?
文章图片

(猜猜评论区会是什么画风?)
这些争吵很难有结果 。毕竟圣诞节、感恩节们是不是“文化入侵者” , 能不能反映传统文化在年轻人群中的式微 , 都是需要例证充分、逻辑严密的社科话题 , 大部分人并不具备相匹配的能力 。即使到了互联网时代 , 人们也只是通过“新媒体工具”的发达获得了一种“我可以参与讨论”的假象 。
但洋节毕竟也不是“双11”“618”之类的人造节 , 没有执行方案 , 不会因为结案复盘的不理想被“砍掉” , 更不是通过前期洞察的针对设计 。它存在的理由本质上和我们的春节、中秋、端午没什么区别 , 首先得是一群人共同记忆的总结 , 接下来只是周期性的阅读理解 。
所以别看“洋节营销”基本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的标配 , “中国人该不该过洋节”的问题永不过时 。
文化达尔文主义的胜利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里 , 对故乡的春节祭灶等仪式有过精彩的描写:大年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神升天 , 这一天或前一天摆宴 , 谓之“送灶” 。
“送灶”其实是为让灶神封口所设的一个局——灶神系上帝派到凡间的观察员 , 升天是述职 , 报告他在家中所见善善恶恶 , 好让老天爷予以赏罚 。凡间怕灶神到天庭说坏话 , 便用好吃好喝款待之 , 所以“送灶”有句口头禅:“上天说好话 , 下界报平安” 。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 解释了经历了漫长农耕时代的中国人为什么非常注重传统节日 , 人们坚信通过仪式来建立自己与自然规律的联系 , 同时也对过去的一年自己的言行进行道德层面的反省 。
也解释了人们为什么会对“传统节日”慢慢不感兴趣 。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曾有一个著名的命题:“神话终止于何处?历史又从何处开始?”在他看来 , 神话和历史是完全对立的 , 神话是静止封闭的系统 , 而历史则是开放变化的 。当理性逐渐占据一个民族的集体思维 , 建立在神话基础上的传统地位便岌岌可危了 。
在鲁迅开始对故乡的生活方式产生质疑的时代 , 新文化运动和后续的革命力量已经吹响号角 , 中国人在与外部世界的比较中发现了自身文化体系存在的缺陷 , 然后封建家长制逐渐土崩瓦解 , 宗族的力量被掏空 , 而作为传统文化象征符号的传统节日 , 其所代表着的仪式感也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被大幅度降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