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应试时,欧阳修把他的文章当成了曾巩写的,判他为第二,那么曾巩到底是第几名?


苏东坡应试时,欧阳修把他的文章当成了曾巩写的,判他为第二,那么曾巩到底是第几名?

文章插图
答:最先讲述“苏东坡应试因欧阳修和曾巩之故被判为第二”故事的人 。是苏东坡的弟弟苏辙 。
苏东坡是个知命乐天之人 。在去世之前 。就给弟弟苏辙写信 。他给自己写墓志铭 。1101年 。苏轼去世 。苏辙按照哥哥的嘱托 。含泪完成了《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
死人为大 。不用说 。墓志铭都是要拣好话来写的 。
关于哥哥参加科考的这个轶事 。苏辙是这样写的:嘉祐二年 。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 。疾时文之诡异 。思有以救之 。梅圣俞时与其事 。得公《论刑赏》 。以示文忠 。文忠惊喜 。以为异人 。欲以冠多士 。疑曾子固所为 。子固 。文忠门下士也 。乃置公第二 。复以《春秋》对义 。居第一 。殿试中乙科 。
苏东坡应试时,欧阳修把他的文章当成了曾巩写的,判他为第二,那么曾巩到底是第几名?

文章插图
另外 。因为手足情深 。苏东坡还发过“与君世世为兄弟 。再结来生未了因”的宏愿 。
这么深厚的感情 。是多年累积起来的 。
在进入仕途之前 。哥俩一起读书、一起考试 。一起游玩 。志趣相同 。形影不离 。
嘉祐二年的科考 。苏辙是和哥哥一起参加的 。
所以 。苏辙所说苏东坡参加科考的这一段轶事 。真实性极高 。
即后来的《名臣碑传琬琰集》、《宋史》 。以及文献《诚斋诗话》等都予以引用 。
然而 。认真推敲 。苏辙的说法还是有些可疑的 。
比如 。他说“乃置公第二 。复以《春秋》对义 。居第一 。殿试中乙科”这三个讯息 。应该是准确无误的 。但说哥哥苏东坡被“置第二”是欧阳修和曾巩的缘故 。就带有猜测成份了 。
欧阳修把苏东坡的试卷误认为弟子曾巩的 。这是欧阳修的内心活动 。如果不是由欧阳修本人说出 。其他人的说法如何作得准?
查遍欧阳修所有著作 。欧阳修本人均没有说过类似的话 。而苏辙写这个《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时 。欧阳修已作故近三十载 。也不可能有他本人对苏辙说法的态度 。
那么 。后人把这则故事当成真事 。那也未尝不可 。
问题是 。后人还误解了苏辙所说的“乃置公第二”这个讯息 。以为苏东坡就是该年科考的第二名 。即榜眼了 。
还有人说 。要不是欧阳修搞这出乌龙 。苏东坡就是该年科考的状元了 。
这种说法是很可笑的 。
北宋科举考试共有发解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考试制度 。原本苏东坡兄弟是应该先在家乡眉州参加发解试 。合格后 。再到京师开封参加省试和殿试的 。
但是 。苏东坡的老爸苏洵在《上张侍郎第一书》里说了 。“闻京师多贤士大夫 。故往从之游 。因以举进士” 。实际原因 。是这位患有严重“恐考症”的老爸对儿子的才学不够自信 。而开封府分配到的解额比较大 。
所以 。嘉祐元年(1056) 。苏东坡兄弟就在老爸苏洵的带领下 。千里迢迢赶到京师 。通过寄应取解的办法在开封府参加了发解试 。然后于次年参加省试与殿试 。
注意 。省试并不是仅仅一场考试 。而是分多场 。要不 。苏辙也不会在“乃置公第二”之后再加“复以《春秋》对义 。居第一”这一句了 。
《文献通考》载:宋朝礼部贡举 。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 。皆秋取解 。冬集礼部 。春考试 。合格及第者 。列名发榜于尚书省 。凡进士 。试诗、赋、杂文各一首 。策五道 。帖《论语》十帖 。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 。
这 。是北宋前期沿袭唐、五代科考制度的施行状况 。
这制度其实是一直都在调整和变化的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记载 。太平兴国八年十二月 。“进士免帖经 。只试墨义二十道 。皆以经中正文大义为问题 。又增进士及诸科各试法书墨义十道 。”
同书卷二六又载 。到了雍熙二年(985)四月 。又复帖经 。罢律义 。
《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又记 。庆历四年(1044年) 。进士考试“三场:先策 。次论 。次诗赋 。通考为去取 。而罢帖经、墨义 。士通经术愿对大义者 。试十道 。”
而因庆历新政失败 。该制度随之取消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四称:“诏科场旧条 。皆先朝所定 。宜一切无易 。”
所以 。嘉祐二年的省试考试内容 。就是庆历新政失败后改回的旧制 。即仍当考试诗、赋、策、论、帖经、墨义诸内容 。
这些考试内容是怎么设考的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