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千年后的人类 千年后人类模样传播学方面解读( 二 )


总之,“国家形象”是“国家”和“形象”的复合体,但又不能将其简单地等同于国家与形象之和 。疆域、人口、自然环境等构成了“物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构成的是“制度国家”;而人们对国家的想象则属于观念国家;国家形象是人们基于“物质国家”、“制度国家”与“观念国家”的一种主观认知,或心灵上的投射 。[3]也即是,“国家”是“国家形象”的物质载体,国家是“第一性”的,国家形象是“第二性”的 。由于国家与形象都具有物质性与意识性,当“形象”作用于“国家”之上时,国家形象延伸出两种内涵,一为实际国家形象,具有客观性;一为认知国家形象具有主观性 。其具体关系见表1 。
表1 国家、形象与国家形象关系表
客观层面的国家
主观层面的国家

物质国家
制度国家
观念国家
疆域、人口、
自然资源、
自然景观……
【1千年后的人类 千年后人类模样传播学方面解读】政治、经济、
文化、历史、
人文景观……
对国家的想象,
此种想象有可能会突
破疆域等实际存在
形象


实际国家形象
认知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


从表1可知,研究者将国家分为“客观国家”与“主观国家”,客观国家是一种现实存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 。在客观层面,国家又被分为物质国家与制度国家,物质国家由疆域、人口、自然景观等构成;制度国家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等规定 。主观国家则指人们头脑中的国家,属于心理学层面、观念层级 。当“物质国家”、“制度国家”及“主观国家”与第二层级的“形象”结合后,就分别形成了“实际国家形象”和“认知国家形象” 。“实际国家形象”不包含人的认知,具有物质性和客观性;而“认知国家形象”则是通过感知渠道所构建的一种心理层面的形象 。实际国家形象与认知国家形象统称为国家形象 。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形’在未进入人的思维视野和认识活动之前本身并不具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7]人的能动性赋予了国家形象更为丰富的意涵,因而从心理层面、认知视角研究国家形象更有价值 。
二、国家形象模型:四象限与时空关系
近来,作为认知主体的人愈加为社会科学所重视,如“自我效能感”、“政治认同”、“风险感知”等相关研究都将人的主观感受作为重要因子加以测量 。国家形象作为认知主体的心灵上的投射,其认知主体是人,传播对象也是人,可见人居于国家形象研究的核心位置 。李普曼指出,人们通过头脑去认知,主体的人“慢慢地,在头脑中描绘出的一幅关于外部世界值得信赖的图景” 。[8]他无意中道出了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就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 。”[9]需要指出的是,“事物的真实性并不一定会与人们头脑中的印象相一致” 。[10]“我们对于中国的看法,一部分是由中国的客观现实决定的,一部分是由我们个性中有意识的利益和潜意识的需求决定的 。”[11]马克思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有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作为意识的认知也被认为“是一个为进入大脑的信息赋予具体含义的过程”,[12]也就是说“客观现实”是“个人认知”或“个体头脑图景”构成的基础 。个体认知受到所处环境、生活背景、个人知识、性格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头脑图景” 。这即意味着,同一主体对不同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而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也会有看法上的差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