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千年后的人类 千年后人类模样传播学方面解读( 六 )


除此以外,模型中空间与时间的参与,使得互动呈现出复杂的多元关系 。“时间作为一种事件发生的维度而存在,在这个维度内,人类业已脱离了起源的永恒,但是还没有达到目的的永恒 。”[25]时间轴线在横坐标轴上前后延伸,空间轴线在纵坐标轴上上下延伸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形象形成并不仅来源于现阶段,历时的国家形象同样能够对现时的国家形象产生影响,从认知的角度而言,主要影响的是认知主体 。形象认知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作为认知主体的人,在认知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侵扰,可以是生理层面的,也可是心理层面的;可以是社会文化、所属群体的,也可以是习惯与偏见的 。而某种认知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已形成的认知又会影响到以后的认知,这也是社会学家关注的“刻板印象”或者“刻板偏见” 。如唐朝时期的中国形象是“富足”、“开放”,这一形象对内的影响便是“梦回唐朝”或者是“伟大复兴”,对外的表现则是“强大”而“令人向往” 。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后,“自由”、“民主”一直是其国家象征,这一历时的国家形象同样影响着今天人们的认知,不少人赞赏美国的这一积极正面形象,而忽视美国的“霸权”和“非人道”形象 。时间轴线的存在暗示,国家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发生改变,或者变成自我期待的形象,或者成为他者期待的形象,或者二者皆否 。
同样受到认知主体所处的群体、文化、意识形态等背景的浸染,国家形象还会随着空间转换而发生认知改变 。自我认知与他者认知、自我期待与他者期待之间会形成相左认知,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间也会存有差异,正所谓是情境决定认知 。即便是同一文化主体内部,也会互相排斥 。至此,空间对国家的作用似乎已经明了,可在福柯看来,权力在空间维度上还有着规训 。世界虽然趋向多极,但西方社会掌控着话语体系,这是不争的事实 。西方国家通过话语权力抑制与其步调不一致的国家,并通过媒体建构他国形象,形成话语压制 。互动论已表明,国家间的认知相互作用,而处在强势地位的西方,通过话语体系成功地规训着他国形象,地理空间被话语从现实中剥离,并被不断压缩,“一个整齐划一的立法领域,一个道德教育场所”[26]逐步成形 。缄默、镜像认识和无休止的审判,作为空间规训的基本策略被西方社会通过媒介、军事、文化等手段反复使用,看似技术与资本正在消灭时间,其实也同时在消灭空间 。
该模型还暗示处在多维度力量作用下的国家形象不能单一地、孤立地去对待,而应是“在国家间交往互动的基础之上,相关国家共享知识、观念,展开国家身份的相互认同,从而最终把各自的国家形象建构起来” 。[27]一个国家要有这样一种认识:在清楚自己定位的同时,要明确国家形象前进的方向与目标,目标不清,就会导致战略不明,战略不明,就会出现短视行为,所有的努力也只是求一时一事的解决,最终使国家形象传播效果不佳 。
国家形象的传播是一个长久的、动态的、系统的工程,应该在实现“民心相通”上下足功夫 。对内积极着力改善民生,提高民众的认同程度;对外则可建立以国家为主体的保障机制和管控机制,使对外传播制度化和集约化运行,优化配置现有的渠道资源 。[28]社会心理学的众多研究成果表明“拥抱”是改变认知的一种有效途径 。“造访过中国的美国民众显著对中国有好感 。没有造访过中国的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好感程度明显低于到过中国大陆的美国民众 。”[29]因此将他者引进来体验某一国的生活,参与活动亦是一个有效途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