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千年后的人类 千年后人类模样传播学方面解读( 三 )


布尔丁指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 。布尔丁在此区分了“对自己的认知”(自我认知)和“其他行为体的认知”(他者认知) 。[1]葛明驷、何志武认为“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即为自我形象,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一个国家的认知即是他者形象 。”[13]并认为他者形象的形成“主要依靠媒介传播,是一种拟态环境下的形象建构 。”该论述与布尔丁相差无二 。现实主义学者辨析出了“实际拥有的”(实际形象)、“自以为拥有的”(自我认知形象)和“希望别国相信的”(自我期待形象)三个不同的国家形象 。匡文波、任天浩以为“国家形象是国家客观现实经过文化价值观、国家利益观、大众媒介三重偏曲后投射在国内和国际公众意识中的主观印象” 。[14]他们描绘了从“国家现实”到“国内印象”和“国际印象”的国家形象认知路径 。余红、王琨在梳理了前人的研究后,将国家形象分为“自以为拥有的形象”、“实际拥有的形象”和“理想的形象”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中的国家形象概念属于自我本位,第二个维度中的国家形象属于他者本位,第三个维度则是从时间轴上将国家形象的含义进行了延伸” 。[15]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首先国家的实际形象与认知形象之间是不同的;其次,根据不同的认知主体可以区别出“自我认知形象”和“他者认知形象”;再次,不同的认知主体对国家形象抱持某种不同的期待或理想;最后,国家形象还受制于时间因素,如“短期国家形象”、“长期国家形象” 。
但仍需进一步指出的是,第一,前述学者虽暗示国家形象是不同维度间的“结合”,但并未阐述“结合”的过程 。第二,“理想形象”或“期待形象”根据社会互动论还可进一步细分,包括“自我期待形象”与“他者期待形象” 。第三,在时间层面上,历史的国家形象亦能对当下人们的认知和期待产生影响 。以中国为例,恰如哈罗德·伊罗生所言:“在许多人心目中,中国是一个优等民族,这一观念是与对中国人古代文明、它的漫长岁月和它那悠久辉煌的有力形象密切相关的 。”[16]长辫、落后、蒙昧可能是部分西方人一直保持的对中国的认知 。第四,空间是影响国家形象认知的另一个维度 。韩国与朝鲜,美国与德国对日本的形象认知就存有差异 。巴基斯坦眼中的印度形象也不同于中国或俄罗斯 。基于此,本文将“自我认知形象”、“他者认知形象”、“自我期待形象”和“他者期待形象”四个象限置于时空维度中加以考量,并期冀从认知互动的视角辨析出形塑国家形象的各象限关系(图1) 。
模型中的自我认知形象是对本国形象的定位和判断,是自以为拥有的一种形象;他者认知形象是对认知对象国形象的判断,是他者以为对象国所拥有的形象 。自我期待形象是理想中的国家形象,而他者期待是指别国对对象国所期望的形象 。

1千年后的人类 千年后人类模样传播学方面解读

文章插图
图1 模型:国家形象的多维度模型
不可否认,一国内部存在差异化的个体、团体、组织等,其对本国或他国国家形象的认知也会不同 。个体、团体、组织间也有关于形象认知的博弈,但从整体而言,无论是自我认知还是他者认知,对认知对象国家都会形成一种“主流认知”或“倾向性认知” 。由于认知主体内部的互动关系非本文研究的重点,模型中四种形象都是指经过内部互动后所形成的“认知形象” 。因此,“自我认知形象”与“他者认知形象”是指一国对本国或他国的判断、评价,是共识性的、主流倾向性认知形象 。自我期待形象与他者期待形象也是如此,不再赘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