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千年后的人类 千年后人类模样传播学方面解读( 五 )


如若将上述的“自我”概念以及“互动”概念放到国家形象中考察,不难发现,上文中所说的“自我认知形象”是在行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由于“自我”并不是单独的行动者,而是与外在环境交互作用后产生的 。所谓的外在环境,一方面是客观存在着的国家形象,另一方面是感知到的国家形象 。此外,由于自我概念还意味着人类具有自我互动的机制,并且这一机制被用来引导行为和行动,如自我期待,“也就是说自我期待导致个人按照预期已经实现为前提采取行动” 。[24]所以,在国家形象的认知层面,自我认知与自我期待之间亦存在着互动关系,而且自我期待对自我认知具有引导的功能和作用,自我认知形象在自我期待形象的不断调适下逐渐与自我期待产生共振,但并非是单向的,而是在互动中发生的,自我期待也会随着自我认知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表2)
表2 互动的四类,13种互动关系
类型
互动情形
互动过程
互动结果
现实型
自我认知<≈自我期待
由于认知的不一致导致费斯廷格所说的认知失调,为了减少认知失调,会出现两种可能
或努力朝期待方向改变自我形象,使自我认知与期待保持一致,在构建与传播国家形象上表现出积极努力的态度;或是降低期待认知,期待认知与自我认知保持一致,在构建与传播国家形象上自暴自弃、画地为牢,认为无论如何努力,国家形象都不会有所提升和改变 。

自我认知<≈他者认知


自我认知<≈他者期待


自我期待<≈他者认知


自我期待<≈他者期待

自我感觉
良好型
自我认知>≈自我期待
自我认同表现得极为明显,固步自封是常见的情态
这种情形较少,但也时有发生,一旦这种情况发生会表现出盲目乐观自信,自以为已经成为史上形象最为完美的国家 。在与他者互动时也会表现出“自我感觉良好”甚至是“自我膨胀” 。

自我认知>≈他者认知


自我认知>≈他者期待


自我期待>≈他者认知


自我期待>≈他者期待

他者中心型
他者认知<≈他者期待
作为他者对认知对象国表现出形象认知的偏见、不满、批评或指责,这种情形往往出现在他者已经掌控话语体系的情况中
他者以自我为中心,通过话语控制,形塑他国,如对象国家未达到他者期待,则此种情形会被长期保持,如对象国家想要改变他者的认知就会显得比较困难 。
他者认知>≈他者期待
不看好认知对象国,表现出放弃姿态
被认知对象国的以往形象在他者心目中较差,而又与他者没有利益冲突,被认知对象国一旦有所改变,就被认为取得长足进步

理想型
自我认知≈他者认知≈自我期待≈他者期待
动态平衡
国家声誉、威望等都处在高水平,国家形象相对成熟、稳定,被认同度高 。多数国家在塑造国家形象时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如此,但很遗憾,由于受到时空维度的制约,这种状态只是理论中的一种理想模式,在现实中,只能不断接近,很难真正实现 。
上述关于模型的讨论,仅是因为理解上的方便而将其人为地割裂开来,在现实中,自我认知形象、他者认知形象、自我期待形象、他者期待形象以及时空因素之间并非如此鲜明地截然分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与作用,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系统关系 。
四、结论与讨论
国家形象的多维度、复杂性为从不同视角对其加以审视提供了诸多可能性 。但过往的研究多从外部入手,将其视为孤立的、静态的或者是结果的,并未深入到国家形象的内部观察其动态的一面 。本文所提出的模型从认知互动的视角切入,一方面揭开了国家形象在自我认知、他者认知、自我期待与他者期待四个象限中的互动面纱,指出国家形象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各认知、期待的互动中不断调适、变化 。另一方面,模型还提示时间与空间也制约了国家形象的形成、发展与变化 。以中国参与国际事务为例,中国自认为在国际事务中正扮演积极负责的角色,今后还将继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而美国则认为中国并非负责任的大国,它期待中国今后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这其中就包括了自我认知、自我期待、他者认知与他者期待在时空中的关系以及对中国国家形象的作用与影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