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朗诵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七 )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 。虽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
【解释】
道永远没有固定的名称 。朴虽然小,天下没有谁能支配它 。到侯王的如果能守着它,万物将会自动归从 。天地之气相合,就会下雨 。人们没有指使它,它却自然均匀 。开始有制度就要有名称,名称既然有了,就要适可而止 。知道适可而止可以避免危险 。比如道为天下所归,就像江海为一切河流所归一样 。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
【解释】
能认识别人的叫做智,能认识自己的叫做明 。能战胜别人的叫做有力,能战胜自己缺点的叫做刚强 。知道满足就感觉富有,坚持力行的就是有志气,不迷失本性的就能长久,死而不被遗忘的就是长寿 。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
【解释】
万物依*它生存而它从不说什么,成功了它不据为己有 。养育了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宰,经常没有欲望,可称为渺小;万物想它归附而它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之为伟大 。因为它到底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成为伟大 。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
【解释】
谁要掌握了道,天下人都要向他投* 。都来投*也不会互相伤害,大家都和平安泰 。音乐与美食,能使行人停步 。道要说出来,却淡的无味 。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用它用不完 。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解释】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增强它;想要废弃它,必先兴盛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与它 。这叫做精深的预见,柔弱会战胜刚强 。鱼不能离开水,国家的好武器不能拿出来给人看 。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
【解释】
道是无为的而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 。侯王如果能保持无为这一原则,万物将自动向他归化 。归化后如果有欲望发作,我就用“无名之扑”来镇服他 。无名之扑也就是根绝欲望 。根绝欲望可以安静,天下自然就会稳定 。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
【解释】
上德不表现为有德,实际上是有德 。下德自以为有德,实际上是没有德的 。上德无所表现不故意表现他的德 。下德有所表现并故意表现他的德 。上仁有所表现,但非故意表现他的仁 。上义有所表现,并故意表现他的义 。上礼有所表现而得不到响应 。就伸出胳膊强迫人家来响应 。所以失去了道以后才有德,失去了德以后才有仁,失去了仁以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 。礼这个东西,是忠信的不足是混乱的开始 。有先见之明的人,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 。因此,大丈夫立身淳厚而不居于贫薄,存心朴实,而不在于虚华 。所以要舍弃后者采取前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