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感甄赋》为谁而作?


最近我在写作《史上男女那点事儿》 。开篇之作选择的便是《甄宓之死》 。
为此 。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对曹丕 。曹植哥俩与甄宓的情感纠葛 。做了一点探讨 。仅就此问题说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以期与大家交流 。
我认为《感甄赋》就是为甄宓所作 。否则 。有些事不好解释 。
这一观点不是我的首创 。并非是我独出心裁 。只是我觉得这个观点更靠谱 。
史上亦有不少人持此观点 。但反对的人更多 。就此一一说明我的看法 。敬请指教!

曹植《感甄赋》为谁而作?

文章插图
01
曹植与《感甄赋》
才高八斗的曹植 。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 。其所作《感甄赋》 , 尤其文采斐然 。情感风流 。为后人广泛传颂 。该赋采用浪漫主义的笔调 。抒写了自己对洛水之神炙热的爱慕之情 。
该赋原称《感甄赋》 。后来曹丕的儿子魏明帝曹叡读后 。为避母讳改为《洛神赋》 。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在读了《洛神赋》之后 。感于这段人神之恋 。情不自禁 。一挥而就作《洛神赋图》 。在之后关于《洛神赋图》的赏析论述中 。时常看到介绍曹植与甄氏幼年相恋 , 却鬼使神差 , 最终甄氏嫁给曹丕的故事 。这个在正史中从来没有记载过 。更不可信 。
唐代知名学者李善在其《文选注》为《感甄赋》作注解时 , 他说:
曹植离开京城返回封国 。途经洛水 。想起了甄后 。并与之相见 。得到甄后以珠玉相赠 。悲喜不能自胜 。于是作了《感甄赋》 。
02
《感甄赋》究竟为谁而作
一般认为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是唐代知名学者李善《文选注》的说法 , 认为这篇赋就是曹植为感念其嫂子甄宓而作 。
李善在为《感甄赋》作注解时 , 叙述了“赉枕”一事作为旁证 。
“(曹植)黄初中入朝 。帝示植甄后玉缕金带枕 。植见之不觉泣 。时甄后已经被郭后谗死 。帝已寻悟 。因令太子留宴 。仍以枕赉植 。”李善(630—689) 。唐代知名学者 。江都(今扬州)人(一说为江夏人) 。史书上称他清正廉洁、刚直不阿 。有君子的风范和韵致 。《文选》 。是由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撰的、汇集前代优秀文章的一部经典著作 。曾经在历代文人中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当时 。李善曾在“文选学”的开山祖师、扬州人曹宪的指导下 。为《文选》作了详细的注解 , 而使“文选学”真正成为一门显学 。
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等人 。就抱着“宁可信其有 。不可信其无”的态度 。支持这个观点 。
李商隐在其诗文中曾经多次提到曹植“感甄”的情节 。有“君王不得为天子 。半为当时赋洛神”之句 。不过 , 用李商隐的诗作证 。不太靠谱 。因为他老人家写的诗 。好是好 。就是一千多年来 。很少有人明白他到底想说啥 。
现代学者郭沫若在《论曹植》中说:“子建(曹植)对比自己大十岁的嫂子曾经发生过爱慕之情 。大约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
他认为魏晋时期 。男女关系比较浪漫 。曹植对自己美丽的嫂子产生爱慕之情并不奇怪 。
还有人分析认为 。甄氏被杀以及曹植兄弟 。叔侄关系紧张等 。其原因就是由于曹植与甄氏的这段情感纠葛 。
也有人说 。所谓的“长寄心于君王”中的君王不是指曹丕 。而是指曹植 。是甄氏对曹植表达心迹之语 。而不是曹植向曹丕寄托忠臣之心 。
曹植《感甄赋》为谁而作?

文章插图
第二种是“寄心帝王”之说
李善的“为甄氏而作”的说法 。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舆论哗然 。
曹植爱上了他的嫂子 。这不是“不忠不义”的违逆之举吗?
千百年来 。人们对此争论不一 。
自然就有许多人为曹植辩护 。否认《洛神赋》是为感甄而作 。
唐宋明清的一些文人学者认为 。甄氏本是曹丕的妃子 。小叔子爱慕嫂子 。臣子暗恋国母 。这是大逆不道不成体统的事情 。曹植断不会如此去做 。
因而必须辩伪正本 。对“为甄氏而作”之说 。口诛笔伐 。
他们为此提出非感甄之作的诸多理由 。为曹植辩护 。
认为《洛神赋》实乃“托辞宓妃以寄心文帝” 。是“长寄心于君王” 。是向曹丕表达自己的忠君之情 。以求得到曹丕的信任和重用 。
写作这篇赋时 。曹植正处于政治苦闷之中 。
此赋借人神恋爱的悲剧 。来抒发对君王的一腔衷情和怀才不遇的感慨 。借洛神之口说出曹植的心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