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感甄赋》为谁而作?( 三 )


至于说李善的《文选注》没有记载 。宋人误引之类的不足为凭 。
至于说这份情感是“禽兽之恶行” 。讲究操守的曹植断然不会做 。这个就是自说自话啦 。
这里我说得是曹植与甄氏彼此欣赏 。甚至随着时间推移逐步相互产生爱慕之情是可能的 。我赞同郭沫若先生的说法 。
但这绝不是说叔嫂之间 。有啥苟且之事 。这是两回事 。没有史料记载这事 。
因而 。我的结论是:感情是有 。但绝没有也不可能有苟且之事 。
否则 。《感甄赋》就无从说起 。
至于说“甄”“鄄”通假 。纯属臆测 。

曹植《感甄赋》为谁而作?

文章插图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 。曹操去世 。曹丕接受禅让做了皇帝 。
次年 。三十岁的曹植被徙封为安乡侯 。食邑八百户;当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 。是年曹植作《野田黄雀行》 。这次改封成为曹植一生重要的转折点 。
黄初三年(222年)四月 。曹植被封为鄄城王 。食邑二千五百户 。
也就是在曹植去京都谢恩之后回鄄城的途中 。写下了《感甄赋》 。
这个“甄”如果说“鄄”的话 。曹植感“鄄”的啥哪?
鄄城之风土人情?显然不会是 。有说法曹植就出生于鄄城 。但从整个赋来看 。几乎看不出曹植是对这个鄄城的爱慕 。失落的情感 。
如果说此时曹丕猜忌曹植 。曹植感到政治上不得志 。心情郁闷 。对由安乡侯改封鄄城侯 。表示不满的话 。就不能说曹植要表达“寄心帝王”的情感啦 。除非是说了违心的话:我很开心 。你把我从安乡侯弄到了鄄城来 。我从这里出生 。就让我开心的在这里安度晚年吧!显然不合常理 。
如果是感恩曹丕将自己由鄄城侯改封鄄城王 。那应该是哥俩矛盾的缓和 。是政治上重新有了机会 。理该是心情大好 。不该用恋爱失败来表现自己对理想追求破灭的绝望 。
因而 。“甄”“鄄”通假一说 , 太过牵强附会 。
当然 。碍于礼教名分 。曹植不能做出非分之举 。通过诗词歌赋委婉地表现自己不满的情感 。是可能的 。
但取一个《感甄赋》的名字 。就莫名其妙啦 。让人费解 。
由此 。我认为 。《感甄赋》就是因甄氏而作 。
在初期 。叔嫂之间的这份情感 。单纯且不强烈 。或者说是淡淡的无邪的相互欣赏而已 。
曹植兄弟之间也没有多少芥蒂 。文学上的共同爱好 。彼此之间相互唱和 。也许是常有的事 。
他们之间的关系 。与普通百姓家里兄弟关系 。叔嫂关系相差不大 。
但随着“世子之位”的争夺开始 。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
在曹植失去世子之位 。甄氏因失去宠爱导致退出皇后竞争之后 。叔嫂两人的命运相似 。在情感上或许就会有了共鸣 。
惺惺相惜之感 。拉近了彼此感情上的距离 。
由于政治上的需要 。曹丕不得已将甄氏处死 。
出于同样的需要 。曹丕继续打压曹植 。
但在情感上 。又不能彻底割裂开来 。
于是 。就有了后来“曹植入朝 。曹丕赉枕”之说 。
由于曹植叔嫂之间的交往 。一开始并不是偷偷摸摸地进行的 。曹丕是清楚的 。
后来的境遇 。曹丕也会想象到的 。
正是因为曹丕把他们既作为政治对手或政治隐患来防范和清理 。又对夫妻之情 。手足之情 。难以隔绝 。从而有了赉枕的可能 。
人死啦 。就没有了威胁 。但感情上还是存在追忆 。
如果说曹丕对甄氏之死有所追悔的话 。我倒不以为是 。
但毕竟是十多年的夫妻感情 。而且曾经是非常深厚 。看到兄弟 。看到儿子 。想起甄氏 。是合情合理的 。
帝王也是人 。不可能不食一点人间烟火 。
或许曹丕借此事 。提醒曹植:感情归感情 。政治归政治 。兄弟 。你好自为之吧!
至于为崔氏而作 。我觉得差得太多 。就不多啰嗦啦!
最后附上甄氏的《塘上行》 。有兴趣的友友们 。仔细品味一下吧 。
《塘上行》蒲生我池中 。其叶何离离 。傍能行仁义 。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 。使君生别离 。念君去我时 。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 。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 。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 。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 。弃捐葱与薤?莫以麻枲贱 。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何苦 。入亦复何愁 。边地多悲风 。树木何翛翛! 从君致独乐 。延年寿千秋 。
曹植《感甄赋》为谁而作?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曹植《感甄赋》为谁而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