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援乌克兰,德国总理遭逼问“何时是个头”

朔尔茨
德国答应运送的这款主战坦克 , 尽管已经代表了世界顶尖的军工水平,却远远不足以对扭转战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毕竟总数只有14辆 。而泽连斯基随后提出的援助战斗机和军舰的要求,也遭到婉拒,朔尔茨称此事“眼下不在德国国会议程以内” 。即便如此,德国援助豹2式主战坦克的举动也引发了俄罗斯的激烈反弹,他们称德方做出“极为危险的决定” 。在2月2日反法西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纪念日上 , 普京更是在演讲中诉诸历史典故,用让德国陷入“话术两难”的二战来做比较,称“我们再次面临德国坦克的威胁” 。
在乌克兰2022年11月收复赫尔松市后,俄罗斯进行了一轮大规模的军事动员 。自进入寒冬以来,俄乌双方进入了消耗战 。乌克兰不仅没有在领土上取得任何重大进展,甚至不得不在巴赫穆特等地面临围城 。客观上而言,要继续捍卫领土主权,并在战局中持续赢得主动,乌克兰需要现代化武器 。
在这种背景下,1月底,自乌克兰危机升级以来一直被西方阵营群嘲“骑墙”“怕事”的德国终于松口,同意向乌克兰运送豹2式主战坦克 。与西方舆论整体上的一片沸腾不同,德国国内舆论审慎很多 。有消息称,德国总理朔尔茨甚至因为这个决定受到党内逼问:“何时是个头?”
“美国给我们就给”
德国民众对于运送武器的保留态度,是朔尔茨顶着被西方国家群嘲的压力拖延至今的最大考量 。摆在桌面上的政治难题有二:
其一,德国方面认为乌克兰有进攻克里米亚的意图 。从军事方面而言,克里米亚半岛上的阵地是俄罗斯南下和维持陆地走廊的支柱 。一旦获得西方装甲运兵车和主战坦克,乌克兰就可以朝这个方向反向推进 。然而 , 对于乌克兰的支持是为了帮助其收复2022年2月24日后“失去的领土”,还是也包括克里米亚呢?
无论是德国,还是其他西方国家,在国际场合都尽量回避谈论这个问题 。对克里米亚的袭击可能会刺激俄罗斯升级战事,这绝对不符合德国的预期 。九年前的克里米亚危机引发了顿巴斯战争,最终在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的斡旋下签署了《明斯克协议》 。这个局面实属难得,被誉为促进地区和平的典范 , 俄乌双方当时也都还算满意 。对于德国来说,克里米亚危机正是因为具有这样军事和政治上的双重意义,而变成“房间里的大象” 。如何处理默克尔的政治遗产,也成了一个棘手的挑战 。
这就与第二个政治难题紧密相关 , 也是一个持续时间更长、影响更深远的议题,即:如何处理和定义西方世界的团结?抛开西方价值观不论,北约作为一个共同军事组织在实际策略上也有一种默契:在乌克兰军援问题上基本一致对外,由美国牵头 。因此,如果某一个北约成员国因为向乌克兰运送武器而被普京攻击,那么整个北约都将对攻击行为作出回应 。但是,最近这一年却出现了一种情况 , 就是美国这个北约组织的“老大哥”与欧洲的绑定出现了松动 。拜登希望欧洲国家提供主战坦克,却在美国交付M1“艾布拉姆斯”导弹和远程导弹的事情上吞吞吐吐 。
对于朔尔茨而言,拜登的这种做法如鲠在喉,因此他才会以“美国给我们就给”这种看似赌气的话作为德国答应运送武器的条件 。迄今为止,朔尔茨一直关心与华盛顿方面的协调 。这不仅是出于价值观考量,也是一个务实选择,即德国依赖美国的“核保护伞” 。
“不对等”的强国
成为西方世界的“良心”代言,是默克尔长达16年的稳定执政带给德国外交的最大一笔财富 。对于外界而言,它代表了一种价值选择 。对于德国而言,它也是顺势而为争取到的一种最好结果 。
二战后固有的道德框架和国际秩序决定了德国的“非正常”地位 。从形式和逻辑上,这个“非正常”状态可分为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部分,两者相辅相成:看得见的部分是不能拥有大规模军队,尤其是杀伤力巨大、本身就自带象征意味的核武器;看不见的部分则是按照某种历史道德平衡的默契,遇到一些重大国际政治话题时,德国应该自觉“避嫌” 。这个曾在二战中犯下滔天罪行、改写了现代人类集体记忆的国家,连同它的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背负着沉重的道德枷锁,勤勤恳恳埋头苦干 , 向世界证明自己真的改过自新了 。
时间过去了一个甲子有余 。到了默克尔任内,德国的实际影响力与军事实力、政治话语权间的严重不对等日益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默克尔以静水流深的手法,在弥合裂痕的同时让这种风格成为了一种主义,德国也罕见地同时赢得了东西方世界的尊重 。随之而来的就是更大的责任和更大的压力 , 对于更大国际政治话语权的诉求呼之欲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