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农村的文化生活是什么样的?


六七十年代 。农村的文化生活可以说是丰富多彩 。并且都是正能量 。没有一半点消极的精神污染 。
公社有广播站 。每家每户都安有广播 。每天早上 。中午及晚上 。有三次对全社社员广播 。可以听全国新闻 。公社领导的讲话 。结束后就是文艺节目 。放好听的歌曲 。还有戏曲 。比如京剧 。越剧 。黄梅戏 。广播剧 。后来样板戏为主 。我有很多样板戏段子就是广播里面学到的 。在干活时或休息时还向大家随便享上几句 。迎得阵阵掌声 。
公社有电影放影队 。基本上一月轮上一回 。一般都在打谷场上放影 。等大家吃过晚饭去观看 。有小孩子的早就去占好了位置 。没占位的只有站在后面或坡坎上 。但大家觉得很开心 。很热闹 。第二天在干活时 。少不了对昨晚电影进行回味 。有不少人争当着主讲 。好不热闹 。
在公社的领导下 。各个生产大队由团支部组建了一支文娱宣传队 。队员由各个生产队出 。把有这方面特长的人吸收进来 。一般抽晚上进行排练 。农闲时白天排练 。
文娱宣传队的主要仼务是参加公社春节期间组织的文娱汇演 。慰问军烈属 。与当地工厂联欢 。去给单位拜年等 。充分体现出了年的味道 。
现在农村冷火巴秋 。鬼都见不到一个 。哪还有什么文化生活?
不知其他地方是不是这样?
其他观点:
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 。农村的文化生活”应该分为两个时间段来看待 。
本博是1963年秋期开学 。开始上小学一年级 。记得当时在偏远的乡村还有农村人所组成的小剧团 。所演的都是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戏曲剧目 。像打金枝、穆柯寨等等传统剧目 。这种情况持续有不到两年的时间 。随着四清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 。紧接着又是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 。传统戏剧被当作封资修的四旧内容被打入冷宫 。
文化生活毕竟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随着运动不断向前推进 。各个大队纷纷成立宣传队 。由年轻人们从报纸上所刋登的各种曲艺内容进行排练 。然后到各个自然村进行演出 。到了六八年以后 。跳忠字舞、学唱京剧样板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那时本博还是个小学生 。由班主任老师给挑到学校所组成的宣传队里说快快 。可惜的是本人由于缺少表演艺术的细胞 。并不喜欢表演 。一个学期过后也就自动退了出来 。
【六七十年代,农村的文化生活是什么样的?】大环境下 。原来由县级为单位的地方剧团也开始移植样板戏 。然后到各公社去巡回演出 。记得那时大人们讲 。某县剧团上演新排练的《智取威虎山》 。观众多是县里各机关的领导 。当演到杨子荣打入威虎山座山雕的匪巢时 。饰演杨子荣的演员向座山雕献联络图时 。由于管理服装道具的工作人员疏忽 。忘记在杨子荣所穿大衣贴身的内口袋里装纸了 。造成饰演杨子荣的演员手插大衣口袋里很长时间也掏不出来 。而饰演座山雕的是一位老演员 。只好将个人的两只手张开代替那张图 。引起台下的观众哄堂大笑 。
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 。农村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生活都很贫乏 。要吃没有肉 。要穿没有布 。吃肉要肉票 。穿衣要布票 。学生上学原本是读书学习的 。除了学习伟人的老三篇 。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及报纸上的社论 。其它也就无书可读 。本博完整地上了三年学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直至高中毕业 。可以说是每长一岁升了一级 。数理化知识近似空白 。就是了解部分内容也是碎片状 。
农村苦 。农民苦 。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遍的社会现象 。二元结构的社会管理办法 。人为地篱笆墙将城乡隔离开来 。本人曾读过《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的长篇报告文学 。文中所披露的一个细节至今仍记忆犹新 。说的是某大军区司令员回故乡探亲时 。看到当年与其一块参加革命因负伤而掉队回乡务农的战友 。家徒四壁 。床上仅有一床无里无面的破被套 。顿时命令随行秘书给军区后勤部发电 。让发一万条军被 。后勤部门反问账如下?将军让记在他个人头上 。这个细节充分说明 。那个年代绝大部分农村人的生活都是一样的 。其艰苦程度让今天的年轻人很难想象 。
总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生活的单调不仅仅是农村 。城市里也是如此 。改革开放后人们归纳为八亿人口只有八个样板戏 。一位作家 。还确实如此?。∮Ω盟迪衷诹暌陨系娜擞Ω貌换嵬前?。(原创于:2021/11/30)
其他观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