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70年代期间的农村没有小卖部没有代销店,那平常农村人的生活用品和日用品是怎么购买的?


70年代初一个生产大队就有一个代销店 。每年春节回家过年 。都会去代销店买一些土鸡蛋带回城市里 。那时一个鸡蛋6分钱 。
在这以前都是一个区 。相当于现在的镇都有供销合作社 。每一个公社都有商店 。包括布匹在内的全部日用商品 。如果这个公社比较分散 。还设供销分店 。那时候供应物资还是比较充足的 。特别是红山洗衣皂在城市凭票供应 。一块两毛五分钱 。春节时整箱带到城市分给朋友 。还有红糖一次买好几斤 。当然这要写个条子才能买到 。
那个时候虽然大家都很穷 。但是买一般生活用品比较方便 。我住的地方离镇不远 。一般利用早上去镇上买商品 。只耽误一个早工 。扣两分 。在我们队两分值两毛钱 。不是特别急 。会利用下雨天早上去镇上购买商品 。这样不耽误工分 。
几十年过去 。回想起那个年代 。我们老了 。
其他观点:
说这句话的人真是不了解当时的情况 。改革开放之前 。省、市一级均有供销合作社 。(包括现在仍有这一建制存在的)下边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 。也就是现在的乡镇、村、自然村 。七十年代初我们知青下乡时 。公社所在地均有医院、学校、供销合作社、食堂等 。而且供销合作社还分为烟酒副食、农具工具生产资料、布匹日用消费品等 。比现如今的超市分的更祥细 。下边的每个村子(当时叫作生产队)都有一、两个代销点的 。而且卖的东西相当的全 。这个全是指当时的消费需求和水平而言 。比如 。象毛线之类的东西 。郑州市内要凭工业分购买 。公社的供销社有钱就行 。(我的毛衣就是那时候买的毛线 。现在仍在衣柜里)代销点里的肥皂、洗衣粉、白糖等 。在郑州市都是凭票供应的 。在那里随便买 。所以每个月的公休日都会买一些拿回家的……
其他观点:
这个问题 。不贴实际 。
别说七十年代 。就是五六十年代 。农村就有代销点 。
我六五年生人 。记事也就在七十年代左右 。碰巧的是 。那时我们那个小村的代销点 。就在我家斜对面 。
这就是供销社设在各个村庄里的代销点 。在我们当地叫“联社” 。
【有人说70年代期间的农村没有小卖部没有代销店,那平常农村人的生活用品和日用品是怎么购买的?】这种代销点相较于现在来说 。卖的东西 。是挺少 。
但那时 。老百姓的一些日常用品 。都是从代销点里购买 。烟酒糖茶 。油盐酱醋……等等 。
记得那时候 。很多东西还是限制供应的 。
并且叫的名字也多是带上个“洋”字儿 。比如 。洋火(火柴)、洋油(煤油)、洋钉子……等等 。
那时钱实 。物价也低 。
曾经有句顺口溜儿 。叫做“一个鸡蛋七分钱 。两个鸡蛋一斤蓝” 。从中 。就能想象出那个年代的物价来 。
不知道题主从哪听说 。那时候的农村里没有小卖部 。没有代销点 。这是不大可能的 。
有些太小的小山庄里 。供销社可能没设 。但这样的村子很少 。并且 。这样的村子 。一般是紧挨着一个稍大的村庄 。也是就近就可以去大村里的代销点的 。
基本上不存在题主所说的这种情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