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不含酒精的酒,还是酒吗?( 二 )


“那未来究竟谁才会喝无醇啤酒?”我们紧跟着抛出这个问题,但电话对面,Harry和Ron都陷入了沉默 。
他们其实不必回答这个问题,因为酒馆完全可以不卖无醇啤酒,但一年前,同样的问题摆在阿六的面前时,她却不得不解决——因为在那个时候,她的工作就是为某国产啤酒品牌的零酒精产品设计出一份营销策划案 。
阿六的团队思考和讨论了很久,Ron提到的“女性”和“开车”等营销方向也在团队的考虑范围内 。阿六承认女性选择无醇酒的可能性的确会更大,但为了覆盖更多用户群体,当初团队并没有选择打性别牌;至于开车场景,考虑到广告法相关条例,团队也没有主打这个概念 。
最终阿六的团队选择围绕“社交”来做策划:“我们想针对聚会中不太能喝酒的人来做,他们可能酒精过敏,可能因为其他原因不太方便喝酒,那这些人就可以在聚会的时候喝无醇啤酒,更好地融入朋友,让无醇啤酒成为一个酒的纯粹替代品 。”
“从我个人角度讲,聚餐一开始就和朋友说不能喝酒的话会稍微有点扫兴,当然那种一点点都不能喝的除外 。”阿六说 。
其实阿六自己也是无醇啤酒的消费者,她最近一次喝无醇酒就是在访谈发生的两天前 。当时在一个精酿酒吧里,她先喝了一杯精酿,但考虑到第二天凌晨3点要赶飞机、不能喝太多,于是她就要了一杯无醇啤酒 。
“我感觉无醇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替补队员,因为我有一点酒精过敏,但不是滴酒不能沾那种,可能要喝到一定量才会触发过敏,那么无醇就是一张安全牌 。”阿六说 。
“当初就是一条法令就让这酒火了”结合Ron和阿六两人的说法,酒精过敏、女性、酒量小或许是无醇酒用户画像的关键词汇,而社交则可能是主要场景 。
担任国内某门户网站酒类频道主编的武权并不赞同这种说法 。他认为,无醇啤酒要铺开的话就是全面渗透,不存在什么节奏上的问题,先攻克什么群体再攻克什么群体是一种复盘式的思维 。
他说:“酒是编织在人类文明里面的东西,是整个渗透在社会环境中的,它的变化一定是整体性的 。”熟悉酒文化的他表示:“无醇啤酒根本不是一个很新鲜的发明,它在100年前的禁酒令时代就迎来了第一次爆发 。”
武权的话提醒我们,要想刺透无醇啤酒未来发展的迷雾,恐怕还得回到历史的烟云中 。
1920年1月2日,禁止酿造和发售酒类的《沃尔斯特德法令》在美国生效 。它规定,制造、售卖、运输酒精含量超过0.5%以上的酒精饮料皆属违法 。推动禁酒令出台的是两大主要群体:清教徒和女性 。
在当时的美国,清教徒认为对于酒的痴迷是一种典型的败德行为,他们反对奢华纵欲,而人在喝醉酒后就会放纵闹事,所以酒在他们看来和洪水猛兽无异 。而对于女性来说,对于酒的憎恨与恐惧来自于醉酒后的男人——平时再温文尔雅的人在喝多了之后也难免变得情绪暴躁,过分的则可能对女人拳打脚踢 。
传统酒类的末日,就是无醇啤酒的春天 。酒类生产商们为了寻找出路,只好被迫转型酿造酒精含量非常低的啤酒,而禁酒令对0.5%酒精含量的要求,也成为如今大多数国家对无醇啤酒的定义 。
现实很骨感,禁酒令低估了人们对酒精的痴迷 。当禁酒令被废止时,仅有少数人保留着饮用无醇啤酒的习惯 。在那之后的八九十年间,尽管国内外啤酒品牌陆续推出无醇产品线,但无醇产品都没有掀起太大风浪,一直停留在小众圈层 。
但近期的一些数据表现和企业动作不得不让我们合理怀疑:无醇啤酒是否真的要迎来属于它的春天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