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德邦快递改姓,京东物流蝶变( 三 )


但荣光并不只属于德邦 , 2016年之后 , 以中低端快运市场起家的安能、壹米滴答竞争不息 , 顺丰、百世等也开始布局快运业务 。更令德邦感到焦虑的是 , 自己安身立命的快运业务竟然开始被超越 , 2019年 , 顺丰成立顺丰快运 , 以直营运作与德邦共抢中高端市场 , 仅仅一年之后 , 顺丰快运即以124.5亿元的营收超越德邦 , 而德邦快运业务在2017年-2020年连年缩水 。
来而不往非礼也 , 自2013年尝试快递业务之后 , 2018年 , 德邦正式宣布转型快递业务 。不过 , 德邦的试水并非完全除旧布新 , 而是接受麦肯锡咨询的建议——转向大票快递 , 也就是3-60kg快递业务 。
这看起来是个不错的主意 , 既打开了新市场 , 又发挥了核心优势 。但德邦没有意识到 , 这个决定需要面临来自快运和快递竞争对手的双重挑战 , 自己只能疲于奔命 。
德邦快递为何如此不招人待见?有业内人士总结认为主要有三点原因:其一 , 是德邦的系统操作流程极为复杂 , 曾有用户反馈在UAP做零担签收要点击16下才能签收完成;其次 , 大件快递派送操作难度远远超过小件 , 几乎都有上门需求 , 卸车转运和派送操作难度超高 , 驿站不爱收 , 派送端留不住人;其三 , 没法大规模开发业务 , 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是用在反馈各种破损差错投诉上了 , 根本没法研究发件客户的需求 。
这还不算 , 为了转型调整德邦付出了巨大的网络成本 。2018年试水转型 , 2019年德邦进行了“规模投入” , 带来的结果是其2019年年报净利润同比下滑了45% 。当年的财报中 , 德邦对此作出解释称 , 前期包括硬件基础的投入和营销效率做了功能性的调整所致 。
但结果可想而知 , 德邦并没有实现双向开花 。
2017-2020年 , 德邦收入同比增速从19.7%降至6.1% , 快递收入增速从69.14%下滑至13.6% , 而快运营收在2018-2020年一直为负增长;在市场份额方面 , 八家快递系上市公司中 , 德邦股份为0.68%排名垫底 , 较2018年的0.88%进一步下滑 。今年1月底 , 德邦业绩预告显示 , 预计2021年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相比 , 减少3.78亿元至4.91亿元 , 同比减少67%到87% , 亏损几成定局 。
要知道 , 在疫情集中暴发的2020年 , 崔维星治下的德邦顶住了压力 , 大件快递和快运业务规模、价格有所上涨 。但进入2021年 , 该公司受到经营调整期的影响 , 管理费用和成本提升 , 蚕食了利润空间 。
对于此局面 , 早在2020年5月崔维星就扛不住了 , 德邦开始引入韵达为战略投资者 , 后者以6.14亿元获得德邦约6.5%的股权比例 。对于此次资本合作 , 两者均提及共同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目标 。但此后除了一次协同会议之外 , 二者合作再无实质性进展 。
在这样的局面之下 , 有接近德邦物流的人士坦言 , “德邦物流如果今年不卖 , 将会面临更为严重的亏损 , 因为今年需要继续加大投入 , 投入后还不一定会有回报 , 快递业务今年可能也会有下滑 , 并且对资金也有要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