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当工厂不再年轻( 二 )


为“尊严”,年轻人逃离进厂年轻人拒绝进厂打工的原因,一定程度上也和职业尊严有很大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初期,有许多来自内地农村的年轻人前往深圳特区“淘金”,他们涌入服装厂、玩具厂等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工厂,在枯燥的工作岗位和脏乱的工作环境中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当时,他们一个月的工资比在老家的父母一年赚得都多,不少人因此为自己“打工仔”、“打工妹”的身份感到骄傲 。
但是随着社会舆论环境的变化,“进厂打工”不知从何时开始变成一件不值得炫耀,甚至是有损尊严的事情 。在回到老家省会做地产销售之前,阿杰曾经在深圳待了一年,也就是这一年,让他从此拒绝“进厂打工” 。
“其实我当时就是单纯奔着赚钱去的,加班什么的,也都能接受 。但是他们管理工人的那种方式,会让你感觉到你不是一个人,你只是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 。”阿杰说,大部分规模比较大的工厂都会采用军事化的管理方式,早上到厂里先开早会、喊口号,中午排队去食堂吃饭,车间里面也不允许玩手机、不允许说话聊天,上厕所要先报告,等有人来顶你的位置才能去 。“有那么一瞬间我在想,这和坐牢又有什么区别呢?”
阿杰表示,在厂里面除了工作就是休息,每天往来于车间和宿舍,让他感觉到生活单调又乏味 。走出工厂,他也感受到整个社会都戴着厚厚的有色滤镜来看待“进厂打工”的年轻人 。“在网上经常能看到让别人找个厂打螺丝的梗,虽然这是一句玩笑话,但是当它和你有关的时候,就变得一点也不好笑 。”
在深圳打工的一年里,阿杰几乎每个月都能拿到1万元的工资,比许多留在老家的同学都赚得多 。但是当他回到老家和亲戚朋友说起自己的工作时,仍然感觉到自己身处职业鄙视链的最底端 。“我们村里有留在县城当老师的,有在私企做文员的 。不夸张地说,可能我一个月赚得能抵他们三个月,但是一说起我在厂里打工,他们突然都变得很自信,还问我知不知道‘三和大神’ 。这种感觉很不好受 。”
与阿杰的选择有些相似,刚刚工作3年的大壮也曾经在亲戚的建议下试图“进厂打工”,但在短暂体验过电子厂的军事化管理后,他选择成为一名外卖骑手 。“其实薪资都挺满意的,但就是感觉很压抑、不自由 。”大壮说自己天性散漫,很难做到在一个固定的位置重复做一件事情,而当外卖骑手可以见识不同的人和事物,感觉每天都会有新鲜感,这让他对工作本身充满了热情 。
甚至在职业尊严方面,大壮感觉到外卖骑手已经是一个被社会舆论所认可,并且带有正面标签的职业 。“因为现在经常能看到媒体对外卖骑手的正向报道,所以也让很多人对外卖骑手这个职业有了更积极的态度 。而且现在的人素质也更高了,有时候送餐迟了,顾客也不会破口大骂,还会理解你 。这种对职业身份的认可,是之前做‘打工仔’感受不到的 。”
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当人们讨论年轻人拒绝“进厂打工”的理由时,问题好像都出在工厂身上,但年轻人可以拒绝“进厂”,工厂却连选择的权力也没有 。江苏某大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人力资源总监青云告诉惊蛰研究所,年轻人拒绝进厂的情况5年前就出现了,但企业能做的也很有限 。
为了解决用工荒的问题,青云所在的企业增加了招聘渠道,也提高了薪资待遇,但事实是很多人宁愿去送外卖、送快递,也不愿意做技术性工作 。青云表示,现在的年轻人,都想拿高工资,又不想出力,还不想被人管理,往往在职业选择上高不成低不就,“但出现这种情况也不完全是年轻人的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