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谁是中国的英飞凌?( 三 )


我们以IGBT这一最大单一产品在最大下游汽车领域的情况举例,英飞凌占据了超过50%以上的份额,其他能够数得上名字也基本都是外资品牌,比如日本的三菱、富士和电装,德国的赛米控;国内比亚迪半导靠内供自己的车拿到了超过10%的份额 (注:关于比亚迪半导的分析,可以参考锦缎之前的文章《比亚迪半导体,配得上“车芯第一股”吗?》) ,而其他公司份额基本都是低个位数的状态 。
前文介绍到,英飞凌的主要产能又在海外,汽车、光伏、风电这些对功率器件稳定性要求极高的下游,需要厂房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才会感到安心 。下游主要的工业客户无不想切换成国产的供应商,最近一年多的缺芯潮,又急速加快了这一进程 。
投稿|谁是中国的英飞凌?
文章图片

我国新能源汽车IGBT模块供应商市场份额(2019年),资料来源@民生证券
因此从半导体企业到下游客户,从学校到工厂,从研究员到基金经理,无不在声嘶力竭的喊着要增强功率半导体的自主性,而这份期待也直接转化到相应上市公司的估值上去了,以最被大家追捧的斯达半导为例,2022年的动态PE估值高达100倍以上,考虑到增速的话PEG也高达2倍以上,虽然A股半导体“高贵”,但大部分标的的估值也是不超过50倍的 。
自然,国产化能否成功就变成了行业更迭的催化剂 。从行业发展规律来说,功率半导体属于成熟制程的产品,因此基本不受到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决定本地化能否成功的供需矛盾点就在于:
1)是否有下游需求配套? 欧洲和日本功率半导体领先就是得益于其下游庞大的工业需求支撑,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功率半导体采购国,占到全球需求的近4成,需求自然不是问题 。
2)能否有好的供给? 供给就取决于产能、资金、人才、技术等等方面,关键是要看国产公司的水平如何 。
因此,对国内功率半导体发展分析的核心,就落在了国内公司能力究竟如何这个单一问题上 。
投稿|谁是中国的英飞凌?
文章图片

图6:斯达半导盈利预测与估值,资料来源:万得资讯
03、谁是中国英飞凌? 

  • 热度催生产业链的崛起
正是由于巨大的供需差,且参与门槛相对于其他半导体产品低,功率芯片成为国内企业争相布局的领域 。
在A股两市上市的半导体公司数量其实不算多,到目前为止仅有92家,而其中主业为功率半导体的公司数量高达17家,占比接近20%,而上文也提到,功率半导体只占半导体行业整体规模的10%不到 。显然是被“超配”的 。
再看下市值分布,最小的仅40亿,最大的闻泰科技超过1200亿元 (注:闻泰科技是双主业公司,手机ODM业务仍价值几百亿) ,也就意味着各种类型的公司都有,如果我们再考虑到没有上市的公司,就立马能够感知到这个领域的热度,大象蚂蚁都纷至沓来 。
在媒体报道中,我们时常听到xx半导体公司投资xx亿元,其实很多都跟功率半导体相关 。
投稿|谁是中国的英飞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