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外资云落寞简史( 二 )


第三方国际数据机构Statista最新报告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亚马逊AWS继续领跑,市场份额为32%,微软Azure位居第二,市场份额为21% 。
同样参考咨询公司Gartner发布的《2021年云基础设施和平台服务魔力象限》报告,亚马逊AWS毫无悬念地再次霸榜Gartner云计算魔力象限,即领导者象限图中最高、最远的位置 。
 国际上的强势地位并不能代表两家云厂商在中国市场的表现 。
参考国际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1第三季度)跟踪报告》,备受关注的公有云IaaS+PaaS市场份额上,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占据六成份额 。
剩下四成市场中,亚马逊AWS、微软azure分别以7.23%、2.63%的占比位列第五和第九名 。
 尽管对于这一数据,微软内部并不认可 。其中国区高管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微软不是以基础设施层(IaaS)为主,而是有大量包括Office365、Dynamics365的SaaS应用,以及大量行业云 。
但从营收层面来看,2020年1月,微软总裁BradSmith透露,微软中国业务只占其全球销售收入的1.8%,与中国占全球18%的人口比例差距甚大 。
总的来说,不管是技术上的加码,还是人事变更,都没能改变外资云在华市场的落寞 。
“遥想公瑾当年”别看现在外资云在中国市场遭遇滑铁卢,数年前,面对云巨头踏入国门,国内云厂商一度疾呼“狼来了” 。
最早盯上中国市场的云厂商是亚马逊AWS,早在2011年4月,前者就曾与世纪互联接洽,彼时双方已经签署了一些实质的协议内容 。不过,合作并没有进行下去,原因是双方在一定程度上是竞争关系 。
 直到2013年12月,北京市政府、宁夏自治区政府和亚马逊AWS、云基地四方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MOU),通过位于北京和宁夏两地的基础设施,以“前店后厂”模式,向位于中国各地的客户提供云服务 。
所谓“前店后厂”,是指将销售、市场、应用开发等放在靠近大城市的前店,生产、计算和服务在能源、资源集聚的后厂 。
这次合作中,宽带资本旗下的云基地将会负责运营和管理工作,而亚马逊AWS则会提供技术和服务 。
对于亚马逊AWS入华,阿里云方面曾表示,“阿里云欢迎亚马逊进入中国市场,同阿里云一起做大中国云计算市场 。”
【投稿|外资云落寞简史】但耐人寻味的是,就在亚马逊AWS入华当天,先是阿里云宣布旗下产品价格全面下调,最高降幅高达50%;紧跟着腾讯推出6折促销活动;金山云当天上线优惠政策等等应激动作不断 。
这也为之后国内公有云市场埋下价格战的伏笔 。
需要明确的是,尽管现阶段在国内市场活跃的云厂商主要是亚马逊AWS和微软云,但彼时一同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样包括IBM等全球知名厂商 。
在亚马逊AWS搭建“前店后厂”之际,2013年6月6日,微软公有云正式宣布进入中国市场 。
次年3月,微软与国内数据中心运营商世纪互联合作,由微软提供技术,世纪互联进行运营,在中国成功落地公有云,成为首家进入中国的外资云厂商 。
看到微软和亚马逊AWS的动作,处在转型前期的IBM显然不想错失这次机遇 。
2014年11月,IBM和腾讯签署框架协议,腾讯云提供基础云服务的营运管理,IBM为企业提供面对互联网和云化的咨询服务 。
在这次合作中,双方合作的主要是SaaS产品 。直到2015年10月14日,IBM和世纪互联宣布达成协议,落地了自己的PaaS平台Bluemix 。
此后在2017年3月19日,IBM宣布与万达达成战略合作,将由万达科技在华提供IBM的公有云服务,包括IaaS、PaaS等服务 。现如今,万达官网还有王健林在集团总部会见IBM全球董事长罗睿兰的照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