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互联网裁员过冬,大厂还留得下实习生吗?( 三 )


陈思思面试一家大厂时,曾问被问到为什么想来互联网 。她给出的答案是,因为互联网行业很年轻,大家都很有活力,能给自己源源不断地注入力量 。
但在大厂实习之后,陈思思发现,“大家只是机械地来上班,又匆忙地走”,下班的人流在巨大的园区里像归巢的工蚁 。
徐雯也经历过这种对大厂的祛魅时刻 。她所在的公司希望员工相信“延迟满足”,因为一个互联网产品的落地和维护有时需要很多人长时间的努力,但最后只呈现在智能终端的一方小小屏幕上 。

“大多数时候你的工作成果是看不到落地的”,更像是西西弗斯不断地在山坡上推动那块名为OKR的石头 。徐雯告诉《豹变》,有时自己对这种无法看到成果的工作感到疲惫 。
除去这些体验上的滤镜破碎,更加实际的是声量愈发高涨的关于大厂裁员的讨论 。尽管大厂的工区里,大家似乎达成了一种不谈论敏感话题的默契,但有志于进入互联网大厂的实习生们私下还是在悄悄关注和讨论这个话题 。裁员与35岁危机,是一把始终悬在这些准互联网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
互联网公司的核心业务部门主要分为研发、产品、运营三个方向 。其中运营一般被视为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在业务调整中也是最容易被优化的方向,俗称“互联网干电池” 。
徐雯所在的运营部门平均年龄只有26岁,这是一个非常让人恐慌的数字,迫使她不得不开始思考未来应该何去何从 。
来自另一家大厂运营部门的王雪,则早早地把自己的职业路径规划得很清晰 。“我来大厂就是为了搞钱的 。”她直率地说 。相比于外企更明朗、更体系化的管培生晋升体系,互联网运营岗的前景显得有些混沌 。
在她们看来,运营的困境在于,因为可替代性相对较强,30岁前如果不能晋升到管理层,很容易成为下一轮裁员中最先被优化掉的一类岗位 。
徐雯和王雪对于离开互联网以后的职业规划不谋而合,她们都决定先在大厂的运营工作中锚定一个垂类,积累相关知识,等时机成熟就转到对年龄更友好的品牌或者快消外企去 。
也并不是每个人对裁员都很悲观 。
因为暑期实习表现出色而获得留用机会的关涵,即将在今年夏天入职阿里的后端开发岗位 。互联网行业瞬息万变,关涵无法预测行业和技术会如何迭代和革新,“我考虑的应该是怎么提升自己的能力,跟上技术的发展” 。
相较于压力较大的同期同事,获得了腾讯某职能支持部门留用的黎蕾也显得比较平静 。比起互联网工作经历,一些资格证书更能直接体现她的工作能力 。黎蕾决定入职后尽快把考证提上日程 。
互联网大厂的泡沫正在消散 。寒冬不知何时过去,有人裹紧衣服往前,有人决意离开,去往更温暖的地方 。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均为化名 。)投稿|互联网裁员过冬,大厂还留得下实习生吗?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