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外包员工,大厂的「燃料」( 五 )
老板知道潘阳做的是运营,也明白这样评估不合理 。但他无法改动系统,也不愿意为他出头,就一直按死规定执行下去 。
文章图片
不能转正意味着他们无法得到和正职相同的待遇 。姚安印象中,很多外包公司只有12薪,并没有年终奖 。潘阳三年里只涨过一次工资,400元,团建、补助、项目分红都和他无缘 。
05 工具人回忆将近3年的外包经历时,「工具人」这个词张婷婷至少提到8次 。
最初,测试游戏时,张婷婷还会给工程师提一些优化建议,但后来发现自己提的所有优化建议都不会被采纳,无论她说什么,对方只回复她两个字:不用 。
几次下来,张婷婷很识趣地没有坚持 。但她觉得这样很没有价值感,「你随时可以被取代,这个项目,有你和没你,没有什么区别 。你没有创造任何作品,只是一个工具人 。」
时间久了,她开始自卑 。作为二本院校的毕业生,她有时候会想如果自己的学历更好,会不会不一样 。毕业两年,张婷婷还问母亲,能不能去考研 。
袁宁也有相似的感受,她的日常工作是每天编写500多条消息,这个数量远超实际需要,后台每天都剩余100多条没有被选用,她就去问组长能不能少推一些,得到的答复是,不能,一天编写500条,这是规定要求 。
组长和她的所有对话都与工作相关,熟练操作之后,她发现自己竟然可以一个月不跟公司的人说一句话 。不出错,组长不会来找你,完成每天的任务,按时打卡,下班走人 。她告诉新芒daybreak,「有时候会和同事自嘲,自己是机器人,或者说领导恨不得我们是机器人 。」
无法向上反馈,反馈后也得不到回应,只需要按规则去执行,是大多数外包人工作的常态 。
令潘阳不愉快的细节也和此有关 。因为同步出了问题,他曾和老板发生争论,老板最后对他说,「你直接听我的,干事就完了 。」潘阳难过的点是,出事的原因不在于他,自己也是为了工作更好才积极发声,但显然领导并不在乎他的感受 。
从怀疑自己是工具人,到接受自己是工具人,张婷婷经受了一个痛苦的煎熬期 。
她自认能比较认清现实,克制情绪,但还是很难接受被当作一个纯粹的工具人 。在豆瓣职场小组,大家都调侃自己是工具人,但这并不能让她感到慰藉 。最令她痛苦的点在于,工作没有成就感 。
有时候她觉得自己像一只丑橘,就因为有个丑陋的外壳,很努力、很认真地工作,也会被劝退,不是因为努力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 。因为有人离职和任务分配的延迟,张婷婷曾连续一个多月周末加班,忙碌到没有按时提交工作日报,就被领导当面质疑工作效率有问题 。
她告诉「新芒daybreak」,外包做到后期会有一点自我麻痹,甚至逃避,不去想价值感这些事情 。
把人当作工具人本质上是一种异化,很早就出现在职场里 。
美国社会学者米尔斯在《白领》一书写道,「自我的异化是其异化劳动的伴随物,当白领们获得自己的工作时,他们出卖的不仅是时间和精力,还包括他们的人格 。」
外包人通常面临的困境还有种种不合理的规定 。
袁宁所在的部门,奖罚全看大领导的心情 。公司规定,一天的点击量超百万奖励100元,但只奖了一次 。另一条规定是,推送有错别字要请大家喝奶茶,或者罚款100,但由于新入职员工出错太多,这条规定就没有执行,只罚了最初有错别字的那个人 。「怎么罚、罚多少,全看大领导心情 。」
推荐阅读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
- 投稿|员工行为几乎全裸?深信服“监控门”背后
- 投稿|信任危机?一场针对民族企业的商业“阳谋”
- 投稿|体量庞大,微软还能突飞猛进吗?
- 投稿|估值近百亿,从下沉市场走出来的书亦烧仙草,凭什么成黑马?
- 投稿|浑水创始人遭FBI搜查,屠龙者终成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