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心理学家:那些心理疾病者,有个特点:不够“自私”

文/老K
古往今来,有一种人活着最累,那就是习惯隐藏自己真实感受,总是以克制与礼貌对人,害怕麻烦别人,不敢轻易拒绝别人 。
他们甚至还经常以讨好的姿态穿梭于各种人际关系中 。
人活着的所有动力都是为了快乐,就像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认为:
整个精神机关的基本促进动力,来自没有得到满足的愿望或者没有得到平息的激动——一个释放由此而产生的未满足感(不快)的愿望,从而消解紧张,得到快乐 。
但如果一个人长期压抑自我,让整个心理都无法获得满足和释放,那么导致的结果必然也就是产生痛苦,最终患上心理疾病 。
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当一个人害怕自私,害怕照顾自己的感受,那么这个人也不会是一个完整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 。
讨好别人会造成严重“自我攻击”
心理疾病|心理学家:那些心理疾病者,有个特点:不够“自私”
文章图片


成为成人之后他们自带一种心理模式,认为在人际关系中自己不配得到别人的理解,所以只能伪装和讨好他人,这和早年成长的模式一模一样 。
【心理疾病|心理学家:那些心理疾病者,有个特点:不够“自私”】武志红说:懂事是很深的绝望,它不是一个好东西,它表面上是为家长带来省事的好处,也许骨子里就是恐惧 。
孩子恐惧什么呢?恐惧得不到父母的爱 。因为我们试过了,任性、调皮、制造麻烦、需要爱护关心,都会让父母的爱变得更加稀薄 。所以我们知道,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 。
如何跳出痛苦?重获自由?
心理疾病|心理学家:那些心理疾病者,有个特点:不够“自私”
文章图片


要摆脱这种困局,首先要做的就是学会“自爱” 。(我们这里的自爱是学会自我满足)
心理学家认为:自爱是“一种自我支持的状态,这种状态通过支持我们的身体、心理和精神成长的行为而增长”
要知道人的欲望和需求都是正常的,只要在合理范围之内满足自己的需求这都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 。相反上述提到的压抑和否定才是问题 。
当你知道这些之后,那么你就明白我为何说一个人适当的自私才能摆脱心理疾病,当然我这了自私并非像当下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样损人利己 。
而是学会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多为自己考虑,多关注自己的情绪和心理,保证自我精神上的满足 。
心理疾病|心理学家:那些心理疾病者,有个特点:不够“自私”
文章图片


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会出现一个疑问:“这样做会不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缺乏反省能力?” 。
这里很多心理学家已经给出答案,其实我们都认为自我批判是促使自己进步的方式之一 。实际上,它不一定会起到动力的作用,反而会让我们在不断地否定和比较中对自己感到失望,从而丧失行动力(Bernard, 2019) 。
当我们自己先认可自己的欲望和需求时,才能真正在关系中不压抑和否定自己,从而摆脱讨好他人的出口 。
当然这个过程也许并不容易,如果你觉得十分困难也可以寻找心理医生的帮助,他会接纳你同时认可你,让你知道你不再是一个需要讨好别人才能生存的人 。
有个人在自己70岁的生日这样说: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我才认识到,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都只是提醒我:活着,不要违背自己的本心 。我们无须再害怕自己和他人的分歧,因为即使星星有时也会碰在一起,形成新的世界,这就是生命 。”
希望你也可以重新唤回自我,不再讨好!

    推荐阅读